陶瓷文化。
陶器用泥土等無機物質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狀,經過800℃至900℃溫度焙燒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為日用盛器、炊器、建筑構件及藝術陳設品。器體不透明,有小孔,有吸水性。中國歷史上的陶器種類很多,相繼出現了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和釉陶等品種。中國制作陶器的歷史十分悠久,根據考古調查,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結束、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時期,就發明了制陶術,所以陶器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瓷器以瓷土即高嶺土為原料,經拉坯成型、施釉、入窯焙燒制成的器物。瓷器經1300℃以上高溫燒成,胎體燒結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堅硬,扣之能發出清脆的鏗鏘之聲。表面的一層玻璃質透明釉與胎體結合緊密,釉層不易剝落,幾乎不吸水。瓷器根據釉色可以分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類。瓷器源于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產出原始青瓷,公元2世紀的東漢時期燒制出比較成熟的青瓷。燒造瓷器的窯口遍布南北方各地,經過南北朝、隋唐的發展,到宋代已是窯口林立,產品各具特色,出現了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南宋至元代開始,中國瓷業中心逐漸集中到江西景德鎮,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發明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明清釉上彩瓷又大大改變了瓷器的審美傾向,使之走向精美華麗,使瓷器燒造工藝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青瓷釉面基本色調呈青綠色的瓷器。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開始出現的原始青瓷,為我國最早的青瓷。東漢時期青瓷進入成熟階段。六朝時期,青瓷工藝水平迅速提高,隋唐時期青瓷生產更加繁榮,越窯、甌窯、岳州窯、長沙窯等生產出了猶如千峰翠色般的青瓷。宋代青瓷達到巔峰,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三大窯都生產青瓷。民間的龍泉窯、哥窯、臨汝窯、耀州窯等南北方窯廠都生產精美的]青瓷。青瓷的美在于它的釉色,唐代越窯燒制出湖水綠般的優雅釉色,晚唐五代又燒制成功青瓷極品秘色瓷,使釉色更為清幽雅致。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發明的石灰堿釉新工藝,讓青瓷釉色呈現出粉青、梅子青等如假玉器的色澤,將青瓷之美發揮到了極至。青瓷上還采用劃、刻、捏塑、拍印等工藝技法裝飾胎體,在浙江地區和湖南長沙窯還相繼發明了高溫釉上彩和高溫釉下彩美化瓷器。常見的紋樣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紋、網紋、聯珠紋、卷枝蔓草、蓮瓣紋等。元明清景德鎮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中心,白釉、紅釉、藍釉、藍釉描金等瓷器高度發展,彩瓷逐漸受到青睞,青瓷在社會生活中漸漸失去了主導地位。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寶豐縣。北宋后期,汝窯成為瓷器的專用窯場,制品為青瓷,傳世器物有盤、碟、洗、瓶、樽、碗、盞托、水仙盆等。汝窯瓷器在歷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視的珍品。從傳世品看,胎體較薄,胎質細膩。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藝一絲不茍,燒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燒痕跡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滿釉。它的釉色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質厚如凝脂,釉面開細碎的冰裂紋。汝窯燒造御用瓷的時間大約只有20年,作品極少,目前傳世的汝窯器物不足百件,分別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
精選閱讀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窯文化
元朝的磁州窯依然燒造,與宋朝比較起來,就是體積龐大,這跟元人的大吃大喝精神有關。蒙古人不光尚白,還尚藍,所以孔雀綠釉也非常流行??兹妇G也叫孔雀藍。河北彭城出土過一件元代磁州窯四系壺,壺上寫著一首元曲:“晨雞初報,昏鴉爭噪,哪一個不紅塵里鬧?路遙遙,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見了?!边@說明了每個人在生活當中看不破紅塵,天天都在這里鬧,都爭名奪利。這件陶瓷壺上的元曲寫得非常生活化。
山東蒙城還出土過一件元代米黃釉罐,這個罐上這樣寫道:“猛聽得情人呼喚,小妹妹不得方便。你敲得窗欞兒連聲響,險些兒不著爹娘瞧見?;5梦艺玖⒃陂T前,親親不知在哪邊?聽了一聲心肝肉兒,唬得奴渾身汗。告哥哥你且回家也,小妹妹不得回轉。聽言,好夫妻不得團圓?!边@是一個小說,表明當時有追求愛情,向往婚姻自主的意愿。
通過瓷器中的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種很有意思的規律。唐代的長沙窯上寫過唐詩,宋代的瓷器上寫過宋詞,元代的瓷器上寫過元曲,到明清以后就是小說。唐詩、宋詞、元曲、小說,整個文學發展的脈絡非常清楚。它是由非常含蓄、高雅到非常通俗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漸變的。
元朝人的性格就是粗獷直率,所以元代的中國瓷器也具有這個風格。粗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細節,這是元代瓷器的特點。
宋朝陶瓷文化
官窯貫耳瓶 遼宋西夏金時期 高22.8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質地、釉色、式樣、產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系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臨安,稱為南宋,稱以前為北宋。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于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后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于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為致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于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于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后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制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難以仿制,有“鈞瓷無雙”之說。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于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半個世紀以來,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后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窯以州名。汝窯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陜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許此說有些道理。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制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于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于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于今陜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了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于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征。
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后,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于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于河北磁縣,始燒于宋,元代未年以后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后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花為主,黑白分明、質樸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制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陜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就青白瓷這個品種而言,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品則略偏黃色。從10世紀至14世紀,這種產品廣泛流通于海內外,元代后期逐漸衰落,讓位于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鎮窯的產品胎體較薄,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后,景德鎮窯采用匣缽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鎮還廣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窯體系”。
建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這與宋代的“斗茶”風氣有關。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羽毛,被稱為鷓鴣斑。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尤為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北宋后期該窯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代以后黑釉燒。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受到了越窯和甌窯等窯場的影響,裝飾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輔以劃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黃或泛灰。約在十二世紀晚期,也就是從南宋中期開始,燒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燒制成功,使龍泉窯達到鼎盛。從化學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窯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細的淘洗技術,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礦物和絹云母礦物細顆粒部分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細程度。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釉的燒成溫度范圍變寬,使瓷質有了很大進步。
龍泉窯制品的造型十分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以外,還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銅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為適應厚釉的特點,堆花或貼花裝飾也逐漸替代了刻花裝飾,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由于宋代社會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陶瓷業空前繁榮的局面。除了各具風格的一批名窯之外,許多產量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窯場也遍布全國。它們不僅為宮廷生產御用器皿、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日常用品,產品還遠輸國外,其后,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
明朝陶瓷文化
青花海水云龍扁瓶 明朝時期 高45.8厘米、口徑8.1厘米、足徑14.8厘米
此瓶是由景德鎮御窯廠制造的。它圓口、長頸、扁圓腹、平底,腹的兩面飾滿青花海水,各有一條白龍,揚爪騰身,出沒于驚濤駭浪之中,頸部用青花飾以卷草紋、纏枝蓮紋各一道。這是宣德年間(公元l426~l435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產品。明永樂、宣德年間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成熟階段,其產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體薄,紋飾凝重,青花顏色鮮艷而著稱于世。
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趨向沒落,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的時期。從洪武帝創建大明到崇禎帝上吊殉國,明王朝經歷了267年的興衰。在此期間,手工業、商業及對外貿易都有了很大發展。自唐宋以降,瓷器已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為前代所不及。當時,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官窯日益繁榮,大量生產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質量高、銷路廣,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就有較為詳細地描述。其產品以青花、五彩為主流,在元代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將陶瓷藝術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地。
中國封建社會發生變革始于明。建國伊始,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以鞏固政權,安定局面,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也加強扶植手工業和工商業。洪武年間,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鎮窯場為皇家御窯,承擔宮廷御器和政府對內對外賜贈和交換的全部官窯器的燒造。洪武二年,建御窯二十座,專制御器,往往是“千里擇一”,不計費用多寡,只求精品?!睹魇贰な池浿尽分杏涊d了朝廷派官督燒的情況,雖說此舉勞民傷財,卻在重壓下著實給后人留下了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
永樂年間以出產“甜白釉”而著名。這種半脫胎瓷器胎壁極薄,釉面瑩凈。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繪彩飾,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為杰出。以后歷朝皆有燒制,但都比不上永樂時期的產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樂甜白可比。這一時期比較有特點的器形是“壓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標有“大明永樂年制”或“永樂年制”字樣,字體小篆。
到宣德年間,技術上又有所改進,據說御窯廠擴增至五十八座之多。這一時期所生產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細而聞名,所用青花料主要從國外進口的“蘇麻離青”。由于這種原料中含鐵量較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色斑點,與濃艷的青藍色相融一體,也使后世極難仿制。此外,宣德釉黑紅在元代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所制釉里紅魚紋高足杯在當時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個特點是落款部位很多,不僅出現于底部,也有書寫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
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時期,為另一個陶瓷史上的輝煌時期,在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當中,宮廷和民間藝術匠師們創造了一大批空前絕后的藝術珍品?!毒暗骆偺珍洝分杏涊d著“成化以五彩上”,在以后相距不及百年的隆慶、萬歷幾代,仿制成窯已成風氣,地道的成化瓷器商品價值就以“萬”計,可見其水平之高。
此一時期的青花用料以國產為主,指浙江、云南一帶出產的“土青”,也有稱“平等青”的。明五彩的形式有“斗彩”、“點彩”、“加彩”、“填彩”等等,大同小異,性質一樣,都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完善了在素胎上直接施色釉的工藝,創制出素三彩,成為正德朝的著名品種。正德朝后期青花料使用進口“回青”,顏色純正,價格昂貴,過于黃金。
嘉靖一朝的官窯瓷器,產量巨大,是明朝燒造量最大的一個時期。青花料是用進口料與國產“石子青”配合使用的,所以呈現出一種藍中泛紅紫的鮮艷色澤。由于銅紅釉的燒成難度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溫鐵紅,因此,這一時期的礬紅制作極為發達。另外,當時的民窯制品已相當精細,出現了以仿宣德、成化窯器而著稱的“崔公窯”。
隆慶朝年份較短,所以傳世器物很少。延續嘉靖和前代舊制,繼續使用“回青”料。器物造型更加豐富。
萬歷中期以后,進口回青料斷絕,改用浙江出產的浙料,色彩沉靜。彩瓷以青花五彩為主,圖案花紋布滿全器,效果華麗濃艷。民間窯更加發達,其產品精細程度可與官窯相比美,并大量遠銷至歐洲。
天啟、崇禎時期,明朝統治急速走向衰落,御器廠的生產幾近停止,今天很少見到官窯款的產品。此一時期民窯生產日益發達,以燒造青花瓷為主,裝飾紋樣豐富多彩,不受官窯式樣規格化的束縛,寫意山水、動物人物、詩詞書法、幾何圖形等,造型活潑,畫法隨意。
在景德鎮官窯以外,各地民窯也在蓬勃發展,如福建窯、江西橫峰窯、廣東廣窯、浙江處窯、江蘇甌窯等等。其中以江蘇所產的紫砂為最有特色。
紫砂這一品種的出現,上溯可能很早,各種說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壺的完整形象出現,是從明代正德朝以后。
紫砂壺的原料,產于江蘇宜興,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五百年間,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見新,工藝愈加精美,成為海內外著名的陶瓷品種。
紫砂壺的出現,與飲茶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系。明人已不再時興“斗茶”,改烹茶為沏茶,對茶具的要求相對提高。在實踐中人們發現紫砂壺泡茶味道儀表雋永醇厚,而且壺體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質的紫砂壺無釉無彩,正適合文人雅士回歸自然的審美情趣,從此便風行天下,制壺高手們也應運而生。
明代正德至萬歷年間,被認為是紫砂早期鼎盛時期,供春(龔春)、時大彬、李仲芬、徐友泉等人為知名高手,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已經很珍貴,現存極少。這時的作品在造型上吸收了銅器的造型特點,并與當時的家具風格相一致。外形簡潔、線條凝重、體積渾厚、比例協調,泥質顆粒較粗,更顯質樸大方。
元朝陶瓷文化
青花云龍玉壺春瓶 元朝時期 高29.8厘米、口徑8.4厘米.底徑9.9厘米
釉下彩技術,是在器物坯材上先用釉料繪出花紋,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后高溫燒制。彩色釉被覆蓋在一層透明釉之下,故稱為釉下彩或釉里彩。若在第一次所施釉中加入鈷(Co)的成分,燒成的瓷器呈藍青色,稱為青花瓷,這種工藝在唐宋已使用,但不普遍。到了元代,則大量燒制青花瓷器,因釉料中含鈷量的多少不等,加之火候亦有差異,故燒成品的顏色有深有淺。玉壺春瓶的器形前代就有,元代繼續流行,但頸部縮短,腹部突出,圈足變矮以致近似于平底,增加了穩重感。
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帝國以其強大的軍事武力,滅宋滅金,入主中原,至1279年忽必烈率大軍覆滅了漢族在南方的趙宋政權,進而控制了整個中國的土地。元朝的統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連年混戰,所以從整體上看,元代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除青花、釉里紅等品種,沒有太多發明。
但僅就江西景德鎮而言,情況卻大不一樣,元朝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一個原因是景德鎮地處皖贛邊區,受戰爭影響不大,社會經濟狀況較為安定;二是當地原料豐富,開挖使用較為便利,技藝上博采眾長,產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美譽;三是因為宮廷重視,在景德鎮設立了全國唯一一所管理陶瓷產業的機構──浮梁瓷局;再一個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從另一個角度刺激,促進了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使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
元代青花、釉里紅的出現,使我國在瓷器裝飾藝術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陶瓷裝飾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沒有哪一種裝飾類型能達到青花瓷那樣影響巨大而且流傳深遠。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時期在明代,制造技術傳播至近東、日本等到國,最后傳到歐洲。
雖然青花瓷器的產生和發展都與景德鎮相關,但首先使用氧化鈷為著色劑進行彩繪裝飾,最早出現在近東。早在九世紀,米索不達米亞地區還生產了一種陶器,先在胎體上罩一層含有氧化錫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鈷做彩料繪制圖案,使畫面在入窯焙燒后呈現美麗的藍色。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與其他品種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長石瓷土和長石釉料,經過高溫燒制后坯釉結合良好,所描繪的圖案體現得淋漓盡致。
據考古發現,早在唐代就已出現過用含有鈷的藍釉彩用來裝飾,這到早期青花的出現有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到元代,燒制青花瓷器的窯址有江西景德鎮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產量和質量都以景德鎮為最。景德鎮地區是在當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釉下彩繪的技術上和藝術上受到過磁州窯的影響。
為了發展瓷業,元代統治者實施了多種管理手段,除設立行政機構外,對具有一定技術的工匠也很重視,規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對他們的技藝實行“世襲制”,既使生產專門化,又使得特殊技藝后繼有人。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特點是形態較大、胎體較厚、份量較重。裝飾花紋所使用的青花料,有進口與國產兩種。進口料顏色鮮藍、艷麗,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繪圖案構圖嚴謹、筆法工整、描繪細致。這類產品體積都比較大,系當時浮梁瓷局的高檔產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濃重,總體風格氣勢磅礴。國產青料發灰較淡,一般施以乳濁的卵白釉,所繪圖案構圖疏朗,筆法淳樸,風格粗獷。這類產品大部分為小件產品,多為普通民窯所生產,目的也多為日用器皿。裝飾紋樣主要有松梅竹蓮、龍鳳鶴鹿、人物花鳥、卷草錦地等,此外,歷史故事也風興一事。
元政府意識到發展瓷業并積極對外貿易,對元朝經濟有重要意義,是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元政府建立相應的港口外銷管理機構,鼓勵對外貿易,使這一時期在瓷器的外銷數量、質量等方面,較宋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在土耳其和伊朗兩國的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些極為珍貴的元青花瓷器,代表著這一時期青花藝術的風格特點。隨著瓷器的大量出口,促進了對外交流的發展,對一些國家的宮廷上層社會在日常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們普遍重視對這些元代瓷器的珍藏和陳列,讓后人追憶過去的歷史。在東非的伊斯蘭教地區,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青瓷被鑲嵌于宮殿、寺廟或其他紀念性建麗上,視同珠寶,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元代景德鎮創燒的另一著名產品為卵白釉器。這種產品亦稱“樞府窯器”,相傳是為元朝官府樞密院的定燒器,有些器物上有“樞府”字樣,但燒制這類卵白釉瓷器的窯場還同時燒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層較厚,呈失透狀,色澤如鵝蛋白,它的出現為明代永樂甜白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76年,在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出一艘元代沉船,載有中國瓷器近兩萬件,包括當時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官窯、鈞窯以及景德鎮等窯場的大量產品,成為考查元代各窯址產品情況的可靠實物佐證。
元代開始出現分室龍窯,這種窯依山而建,傾斜度為12──22度之間,長度近60m,寬2──3m,分窯室17間,這種分室龍泉窯為以后的階梯窯打下了基礎。這種窯爐的特征是裝窯容量大,適合于多種坯釉同時燒成,在窯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窯溫下放置不同的產品;這種窯適合以柴為燃料,升溫快,冷卻也快,充分利用窯室內的熱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葫蘆型窯,之后演變為蛋形窯,這種窯形延續使用至今。
唐代陶瓷文化
我國的瓷器制作到了唐代,逐漸發展成熟,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
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
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制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制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是我國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陶瓷文化鑒賞-龍山文化陶窯
龍山文化繼仰韶文化發展而來,距今4000年左右,其文化面貌是以種類繁多質地頗精的灰黑色陶器為特征,遺址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皆有分布。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窯由火膛、火道和窯室3部分組成,火膛較深,位于窯室的前方下部,火道有三股主火道及兩側兩三股支火道,火道的上部有窯箅,箅上有火眼,離火膛近的火眼較小,遠的較大,這樣使窯內受熱均勻。窯箅的上部即窯室,窯室呈圓形,直徑近1米,窯壁的上部往里收縮成彎空穹隆頂。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窯結構更趨合理,火膛同窯室之間的距離變長,位于窯室的正前方、火膛為橢圓形豎坑狀,后面為溝狀火道、火焰由火道進入窯室。窯室圓形,直徑1.3米左右,窯室周邊由低到高依次向里收縮成穹隆頂。(見圖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