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陶瓷信息網網站!
    網站首頁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網 > 陶瓷知識 > 宋代官窯瓷器鑒別 > 導航 >

    鑒別宋代官窯瓷器

    鑒別宋代官窯瓷器

    宋代官窯瓷器鑒別 宋代官窯瓷器鑒別和特點 鑒別宋代瓷器

    2020-09-07

    宋代官窯瓷器鑒別。

    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別

    我們在鑒定古代器物是常常會說“東西會說話”,也就是說,器物的形象會說話,它會告訴收藏鑒賞者一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不能簡單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應該是器物所內蘊的歷史文化。宋代理學所闡述的天人相與的命題,是我國哲學發展在宋代的一種創造性的歷史積淀,它對有宋一代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流傳至今的官窯瓷器、宋代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宋代官窯瓷器并不華麗,釉色單一,很少有紋飾裝飾,卻又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端莊肅穆和廟堂之氣。是什么樣的社會文化誕生了這種無與倫比的宋代官窯瓷器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討論宋代官窯瓷器的這種內在氣質及其不可仿制性。

    在眾多的宋代官窯瓷器中,貫耳瓶是出現頻率較多的器型,不僅宋代的官窯器有貫耳瓶,宋代五大名窯的其他窯口也有這類器型,其影響所及直到清代都有仿制的貫耳瓶出現。但不同時代的貫耳瓶,在外形上雖然形似,其內在氣質卻完全不同。

    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別

    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別

    在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貫耳瓶的身影(北京故宮收藏的宋官窯貫耳瓶,臺灣故宮收藏的宋官窯貫耳瓶)。這兩件貫耳瓶,其基本造型都是敞口、粗頸、扁腹、高圈足,頸兩側有筒形耳,雖然在器型上略有不同,但都顯得古樸莊重。即使是南渡后燒制的官窯貫耳瓶,其基本形狀還保留著這種皇室特有的莊重(南宋官窯貫耳瓶)。論者都把這種貫耳瓶稱之為仿青銅壺的式樣,以示其為文化傳承的產物。這種貫耳瓶器型的傳承歷史和文化內蘊僅僅如此嗎?

    別林斯基說過“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我們把宋代貫耳瓶的燒制者比作詩人,那他們創作的貫耳瓶形象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我們想強調的是,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藝術本身就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精華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不是從青銅器開始的,它有著更為漫長的歷史淵源。這種以干凈利落的線條勾勒出的厚重豐潤的體態,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陶器藝術中就已經得到證實,它的重現是在宋代豐腴的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再生。如圖中的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興博物館的展柜中注明了這是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的陶器,誰都可能認為這是一件宋代的陶器。這不是器型的巧合,而是文化因子的傳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這種看似巧合實為傳承的文化現象。宋代的貫耳瓶,以無形的線條映襯厚重的豐潤,它所再現的不是人類童年的稚拙,而是中國文化成年的富態,這種富態是以宋代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為基礎的。數千年的傳承所積淀的不在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器型的內涵。這種內涵,無論是清代的刻意,還是現代仿品的濫情,都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從這點上來說,讀懂宋代官窯瓷器所積淀的歷史,就能讀懂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

    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別

    同時,貫耳瓶線條的渾圓敦厚,是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淋漓盡致的體現。我們在鑒定古代器物時,常常會說“東西會說話”,也就是說,器物的形象會說話,它會告訴收藏鑒賞者一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不能簡單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應該是器物所內蘊的歷史文化。宋代理學所闡述的天人相與的命題,是我國哲學發展在宋代的一種創造性的歷史積淀,它對有宋一代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毫無疑義,宋代貫耳瓶的造型和線條,也受到了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器物造型的積淀和文化的積淀是同步的,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看似相似的器型所體現的文化背景不同,比如清代生產的貫耳瓶的線條就是挺直張揚的。(清代乾隆貫耳瓶和清代道光貫耳瓶)

    宋代官窯瓷器是宋代尚古之風的再現

    在眾多的宋代官窯瓷器的器型中,熟悉我國禮儀文化的學者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特征帶有明顯的上古時期的青銅器的風韻,具有濃郁的廟堂風格。如圖7南宋官窯鼎式爐的造型帶有明顯的西周青銅鼎的特征,而圖8南宋官窯觚則有著商代青銅觚的造型特征,這種共同的器型特征反映的是器物所溢滿的廟堂之氣。

    為什么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會和上古時期的青銅器產生強烈的共鳴呢?馮先銘先生說:宋代官窯瓷器“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者甚多,顯然是受北宋徽宗朝帝王提倡的仿古復古風氣影響,這類仿古器皿只能是作為宮廷陳設用品而生產?!蓖瑫r,除了宋代的尚文復古之風以外,瓷器生產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準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別

    在商周時期,相當數量的青銅器是作為禮器出現在重大的祭祀場合和國家禮儀上的,不管這些青銅器的類別和造型特征有多少變化,它的總體風格總有一種莊重肅穆之美,其中還帶著些許威嚴和獰厲。這種因祭祀需要而塑造的審美風格,是青銅器型很為特殊的造型特征。那么為什么這種莊重肅穆的審美風格會出現在相隔千年之后的宋代呢?這和瓷器的發展和成熟有關。漢唐時期,瓷器的發展還不成熟,這不僅表現在瓷器的生產工藝上,以及器物的藝術造型和審美情趣的異同,還因為漢唐之際的瓷器表面的裝飾風格和廟堂之需有著一定的距離。漢代工藝上的不成熟,使瓷器還不能達到祭祀的要求……

    taoci52.com擴展閱讀

    宋代瓷器咋鑒別 宋代瓷器收藏價值


    昨日,由本報推出的《城晚鑒寶》欄目的第4期圓滿結束,本期邀請吉林省文物專家孫樹林進行鑒定。在昨日的鑒寶活動中,依然是瓷器占主角,大家所拿來的瓷器,多數鑒定為明末清初的瓷器,其中一些讀者拿來的瓷器,自認為是宋代瓷器,然而經過專家鑒定卻發現不是。對此,專家現場教了大家如何鑒別宋代瓷器。

    專家從紋路上介紹宋代瓷器

    昨日,讀者趙洪德拿來了一個造型特殊的瓷瓶,綠色的陶釉,看起來很漂亮。

    然而經過專家孫樹林查看,發現這個陶器并不是宋代的,而是明末清初的。那究竟為啥不是呢?孫樹林說,首先從造型上看不是,另外在落款及瓷瓶底部的工藝上看也不是,屬于是仿宋代的瓷器。孫樹林表示,宋代陶瓷史家通常將陶瓷窯大致概括為6個瓷窯系,它們分別是: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和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系。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設計在瓷器上。

    專家提醒:收藏玉器不看年代看玉質

    昨日,有幾位讀者拿來了玉器讓專家進行鑒定。其中一塊玉石,讀者顧本祥認為是和田玉,然而,經過專家鑒定發現并不是。經過交流,讀者顧本祥認為,這是一塊金代的玉石,應該也值一些價錢。對此,專家孫樹林表示,許多玉石的收藏,并不要查看年代,要看玉石的質量,看看是不是上成的玉石,因為收藏品無論到任何一個年代,都要看制作工藝及材質,這才能作為收藏的一個標準。

    同時,專家孫樹林也提醒,想要查看收藏玉器是否有材質一定要到專業的部門進行鑒定,看看玉器的材質,確定了材質之后再進行收藏,能夠起到保值的作用。另外還要提高警惕,市場上還有很多染色的玉器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傳世作品少,令人驚嘆的紋裂美著稱。傳宋徽宗因不滿于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制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我國陶瓷史上第一個由朝廷獨資投建的“國有”窯口,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開片本是由于坯釉結合不好而導致釉面開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窯瓷卻慧眼識珠,利用這一陶瓷缺陷開創了著名的紋片釉,同時利用其獨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燒成技術,創造出“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這些不是裝飾的裝飾。嚴格地說,這些人們不能完全控制和設計的效果不能稱做裝飾手法,它是一種材質之美,是一種本質的美。

    宋代官窯瓷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兩個部分。北宋官窯瓷出現在北宋徽宗后期,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薄靶?、政間”是指宋徽宗政和至宣和15年間,當時,宋徽宗不但在汝州征燒青瓷,而且在京城又置窯燒瓷。說明宋徽宗對青瓷的強烈愛好。北宋官窯的窯址在當時的都城汴京(今開封),然而由于歷史上黃河幾經改道和水災,宋汴京已淹沒于6米深處的泥沙之下,地面沒有任何遺跡可找,考古發掘很難進行,因此,北宋官窯的窯址始終沒有找到。北宋官窯當時專供宮廷使用,產量少、燒造時間又短,故而傳世品也少,至今考古界也有人否定它的存在。但從現存的傳世官窯器來看,它有自身的特點。器物有碗、瓶、洗等,采用支釘撐燒,青釉色澤較淡,器身開有縱橫交錯的大塊紋片,胎骨由含鐵量較高的瓷土制作,所以胎呈紫黑色,足部不上釉,鐵骨外露,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青釉瓷器。

    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建都臨安(今杭州)后,為了滿足宮廷的用瓷需要,先后在杭州建立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據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中興渡江……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沏,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亦名官窯?!鼻宕悶g在《陶雅》中贊美道:“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能識之者?!?/p>

    花觚撇口,長方頸,鼓腹,高脛,近底處外撇,通體施青釉 此瓶釉面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于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弦紋線條突出其精巧。

    方尊方形,口,肩上對角各飾一獸耳,銜環,腹下部飾弦紋,此尊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釉色以粉青為主。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蚍Q“開片”、“龜裂”。

    此方尊和花觚雖然器型不同,但是我們在鑒定中仍然界定為一對,原因有四:1,兩個器物的口徑相同 2,兩個器物的底徑相同 3,兩個器物器身都有弦紋的特征 4,兩個器物發出的光澤完全一致,都是發出那種溫潤的酥油光。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出自一位制瓷大師之手, 并且此對官窯瓷器站在一起,像是一對恩愛的伴侶,在深情的凝視對方,攜手并進,從歷史的煙云中走入我們的視野,向我們訴說著時代的變遷,但它們一直未變,同心亦同行。

    宋官窯瓷器存世量極少,當時燒造時間極短,收藏愛好者一生能得見一件亦是幸事,所以此對宋官窯瓷器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空間。

    南宋官窯的產品造型端巧,線條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黃等多種,以粉青為上,渾厚滋潤,如玉似冰。釉面布滿紋片,紋片形態有冰裂紋、流水紋、魚子紋、百圾碎等,以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瓷器底部為鐵褐色,上部隱呈紫色,稱為“紫口鐵足”。典型的官窯珍品,坯體的厚度僅為釉層的三分之一左右。釉層中還攢聚著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行家稱之為“聚沫攢珠”。這一特征也是今天我們用來鑒定宋官瓷真偽的方法之一。當時的器形以生活實用器為多,如碗、盤、杯、碟、洗、壺等,還有部分陳設瓷,如仿青銅器的香爐、尊、觚、琮式瓶等,器物造型優美,具有典雅秀美的風范。

    宋代瓷器的價值和市場行情

    宋代官窯瓷器帶給人以含蓄、沉靜、溫和、清逸、高雅的美感,這種獨特的意蘊是我國中古時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產物,一件小小的瓷器與宋代的一首詞、一幅山水相比,是同等地位的東方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而它是通過色彩和質感來表現的,因此更抽象。宋代官窯瓷器的價值主要在此。

    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之一的官窯古瓷,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表現不俗,價位一直在往高處走。2004年6月28日,一件直徑8.4厘米的宋官窯圓形洗以264000元成交;2005年8月13日。一件高9.8厘米的宋官窯貫耳瓶以638000元成交;2005年12月12日北京翰海一件宋官窯花口盤以5280000元成交。2008年4月,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中,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以6753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的宋瓷世界拍賣紀錄。

    據廣州隆盛市場部劉總介紹:“宋代名瓷數量稀少,民間收藏品多沉淀在大藏家手里,再現機率不大,而且流通的周期也隨著流通量的遞減而加長,可謂進入了可遇不可求的階段,毫無疑問是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項之一。同時也是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及收藏家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其價格上升空間是不可估量的”。

    宋代官窯瓷器成因考


    宋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不僅是由于制瓷工藝打破了唐代那種主要以“南青北白”為特征的局面,各種工藝特色的瓷窯密布與大江南北,而且出現了專門服務于封建宮廷的瓷窯--官窯,由此產生了一大批精美絕倫的官窯瓷器。

    所謂官窯,宋代葉寞《坦齋筆衡》中說:“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目官窯”。所謂“京師自置窯燒造”,就是官府設立瓷窯,燒造自己使用的瓷器。在這里,所謂的官府就是朝廷,或者更進一步說就是皇室。

    就宋代官窯瓷器而言。其制品非但不屬于商品,而且一般模仿青銅禮器,其功用也與日常生活使用器具相去甚遠。

    淺析宋代官窯真假

    南宋官窯概述

    宋代官窯瓷器并非憑空產生。而是源于長期的“貢瓷”歷史。所謂“貢瓷”就是宮廷或皇室在需用瓷器的時候。去民窯選擇工藝條件較好瓷窯燒制,所產生的制品稱為“貢瓷”。如童兆良《貢瓷概論》中說:“1977年,慈溪上林湖農民在吳家溪平整土地時發現唐代越窯青瓷墓志罐一件,罐體刻:‘光啟三年(887年)歲在丁未二月殯于當保貢窯之北山……”’。此外,《余姚縣志》中說:“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時置官監窯,尋廢”。所謂“置官監窯”就是朝廷選擇制瓷條件較好的瓷窯,派官員去監督供奉瓷器的燒造。

    五代時,吳越小朝廷為討好中原君主,而把越窯瓷器作為貢品供奉。如宋人趙德鱗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造,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p>

    從晚唐、五代到宋代官窯建立之前,北方的耀州窯、定窯得到很大發展,并且逐步代替了原來越窯和邢窯的地位,為宮廷燒制“貢瓷”。而耀州窯瓷器受越窯瓷器工藝的影響較大,定窯瓷器則頗受邢窯瓷器工藝的影響。顯然宮廷用瓷是要使這兩窯的瓷器盡量模仿越窯和邢窯制瓷工藝,以使在越窯和邢窯衰落以后,宮廷用瓷仍然保持原有的特色。但是“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边@段文字清晰地表明,盡管耀帥1窯和定窯極力保持宮廷用瓷的規格,但是由于其本身工藝的缺陷,逐漸在汝窯瓷器面前處于下風。以致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甭匀チ艘莞G和定窯瓷器,把汝窯青瓷作為越窯貢窯青瓷的直接繼承者。

    宋代周焊《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為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說:“:故都時,定窯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由此可見,進入宋代以后,隨著貢瓷的發展,汝窯貢瓷逐漸代替了它窯,成為一窯獨大。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若設立官窯,自然應該是在

    汝窯。

    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所講“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反映的是一種歷史發展過程。它不是單純地顯示越窯貢瓷到汝窯貢瓷的過程,而反映的是越窯貢瓷到汝官窯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它顯示了汝官窯瓷器與越窯貢瓷間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不是工藝上的,而是文化上的。這是宋代為什么會出現官窯瓷器的一個關鍵問題。

    推薦鑒賞:鈞瓷 汝瓷

    在這里,所謂越窯貢瓷在唐代,主要體現在中唐的秘色瓷上。而秘色瓷作為貢瓷在歷史上雖不能簡單地說是最早出現的貢瓷實例,但卻是最早被大力渲染的,這是為什么呢?若了解這一點.首先必須弄清中唐時的社會發展,文化體系的發展,也必須弄清秘色瓷在這其中的微妙作用。

    中唐時期,爆發了“安史之亂”。雖然叛亂最終被平息,但是社會卻陷入了深重的危機。這種危機不只是是唐代社會自身的危機,而且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漢以來發展的整體性危機,因而其深刻程度不言而喻。在這種局面下,封建統治者在加強專制的同時,沉湎于密教修持。1987年法門寺地宮被發掘后。展示了數不盡的佛教寶物。其中相當一部分寶物有十分鮮明的密教色彩。這些寶物中有特殊的佛供養器--茶具,其中便有越窯青瓷茶盞,被稱為“秘色瓷”。所謂“秘色”,不是通常我們所認為的秘密的色調,即秘不示人的色調,而是一種特定的秘密的涵義,即秘密教的色調。因為密教的全稱為秘密教,因而密教的“密”與秘色瓷的“秘”是相通的。

    從另一方面講,社會陷于危機狀態,封建統治者加強專制,必然會對士大夫進行壓制,使士大夫沉湎于“隱逸文化”,飲茶則是隱逸文化的方式之一,飲茶還包括欣賞茶具,當時越窯的青瓷茶盞,被陸羽《茶經》評為飲茶的最佳器具。

    宋代官窯瓷器的特征


    宋代官窯瓷器的特征有這么幾個:

    胎:北宋官窯胎色紫褐、釉色淺,南宋官窯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稱“黑胎”,胎質一般較薄,胎質細密。

    釉:北宋官窯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綠、油灰等色。在當時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后世則以粉青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內司窯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窯所鑒,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稱其器為紫口鐵足,并以此為貴。汴京官窯與修內司窯均有窯變。釉色晶瑩,釉面有開片紋,釉斑則以鱔魚血為上,墨紋次之,光彩輝耀,尤覺奇異。

    南宋前期釉較薄、滋潤、呈乳濁狀,有玉質感,釉色以粉青為主,間有灰青、青黃、蜜蠟等色,通體滿釉,史稱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與前期相同,而釉層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過胎,有垂流釉現象,多用墊并燒造,足端無釉呈深灰或灰褐色,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紙錘瓶、貫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爐、盤、碗、洗子等。

    宋代官窯瓷器怎么鑒定?


    宋代官窯瓷器怎么鑒定?流傳至今的宋代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宋代官窯瓷器并不華麗,釉色單一,很少有紋飾裝飾,卻又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端莊肅穆和廟堂之氣。是什么樣的社會文化誕生了這種無與倫比的宋代官窯瓷器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討論宋代官窯瓷器的這種內在氣質及其不可仿制性。

    一、宋代官窯瓷器是歷史積淀的產物

    在眾多的宋代官窯瓷器中,貫耳瓶是出現頻率較多的器型,不僅宋代的官窯器有貫耳瓶,宋代五大名窯的其他窯口也有這類器型,其影響所及直到清代都有仿制的貫耳瓶出現。但不同時代的貫耳瓶,在外形上雖然形似,其內在氣質卻完全不同。

    在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貫耳瓶的身影(北京故宮收藏的宋官窯貫耳瓶,臺灣故宮收藏的宋官窯貫耳瓶)。這兩件貫耳瓶,其基本造型都是敞口、粗頸、扁腹、高圈足,頸兩側有筒形耳,雖然在器型上略有不同,但都顯得古樸莊重。即使是南渡后燒制的官窯貫耳瓶,其基本形狀還保留著這種皇室特有的莊重(南宋官窯貫耳瓶)。論者都把這種貫耳瓶稱之為仿青銅壺的式樣,以示其為文化傳承的產物。這種貫耳瓶器型的傳承歷史和文化內蘊僅僅如此嗎?

    別林斯基說過“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我們把宋代貫耳瓶的燒制者比作詩人,那他們創作的貫耳瓶形象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我們想強調的是,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藝術本身就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精華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不是從青銅器開始的,它有著更為漫長的歷史淵源。這種以干凈利落的線條勾勒出的厚重豐潤的體態,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陶器藝術中就已經得到證實,它的重現是在宋代豐腴的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再生。如圖中的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興博物館的展柜中注明了這是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的陶器,誰都可能認為這是一件宋代的陶器。這不是器型的巧合,而是文化因子的傳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這種看似巧合實為傳承的文化現象。宋代的貫耳瓶,以無形的線條映襯厚重的豐潤,它所再現的不是人類童年的稚拙,而是中國文化成年的富態,這種富態是以宋代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為基礎的。數千年的傳承所積淀的不在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器型的內涵。這種內涵,無論是清代的刻意,還是現代仿品的濫情,都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從這點上來說,讀懂宋代官窯瓷器所積淀的歷史,就能讀懂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

    同時,貫耳瓶線條的渾圓敦厚,是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淋漓盡致的體現。我們在鑒定古代器物時,常常會說“東西會說話”,也就是說,器物的形象會說話,它會告訴收藏鑒賞者一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不能簡單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應該是器物所內蘊的歷史文化。宋代理學所闡述的天人相與的命題,是我國哲學發展在宋代的一種創造性的歷史積淀,它對有宋一代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毫無疑義,宋代貫耳瓶的造型和線條,也受到了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器物造型的積淀和文化的積淀是同步的,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看似相似的器型所體現的文化背景不同,比如清代生產的貫耳瓶的線條就是挺直張揚的。(清代乾隆貫耳瓶和清代道光貫耳瓶)

    二、宋代官窯瓷器是宋代尚古之風的再現

    在眾多的宋代官窯瓷器的器型中,熟悉我國禮儀文化的學者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特征帶有明顯的上古時期的青銅器的風韻,具有濃郁的廟堂風格。如圖7南宋官窯鼎式爐的造型帶有明顯的西周青銅鼎的特征,而圖8南宋官窯觚則有著商代青銅觚的造型特征,這種共同的器型特征反映的是器物所溢滿的廟堂之氣。

    為什么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會和上古時期的青銅器產生強烈的共鳴呢?馮先銘先生說:宋代官窯瓷器“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者甚多,顯然是受北宋徽宗朝帝王提倡的仿古復古風氣影響,這類仿古器皿只能是作為宮廷陳設用品而生產?!蓖瑫r,除了宋代的尚文復古之風以外,瓷器生產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準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在商周時期,相當數量的青銅器是作為禮器出現在重大的祭祀場合和國家禮儀上的,不管這些青銅器的類別和造型特征有多少變化,它的總體風格總有一種莊重肅穆之美,其中還帶著些許威嚴和獰厲。這種因祭祀需要而塑造的審美風格,是青銅器型很為特殊的造型特征。那么為什么這種莊重肅穆的審美風格會出現在相隔千年之后的宋代呢?這和瓷器的發展和成熟有關。漢唐時期,瓷器的發展還不成熟,這不僅表現在瓷器的生產工藝上,以及器物的藝術造型和審美情趣的異同,還因為漢唐之際的瓷器表面的裝飾風格和廟堂之需有著一定的距離。漢代工藝上的不成熟,使瓷器還不能達到祭祀的要求,而唐代開放的社會氛圍,使唐代藝術充滿著奔放外露的藝術風格,這些都造成了漢唐兩代瓷器還不能適應皇室需求,還不能滿足廟堂的祭祀需要。而到了宋代,瓷器的成就已經到達一個無與倫比的高度,以瓷器替代青銅器作為廟堂重器已經成為可能。這樣,在重大的國家禮儀和祭祀場合,瓷器的出場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為適應這種國家最高禮儀的需要,官窯瓷器的造型特征必然和上古時期青銅器的莊重肅穆的風格相一致,而時代的不同也使青銅禮器的那種獰厲悄然隱去。把握這種和青銅器的風格的承繼和異同,是鑒定宋代官窯瓷器的精神所在。南宋官窯鼎式爐和南宋官窯觚雖然已經殘缺,但仍不失廟堂之氣,這種神韻是仿品難以企及的。把握這種瓷器內蘊的精、氣、神,比糾纏于瓷器鑒定的細節更為可靠。問題是這種對精、氣、神的把握又恰恰是鑒定瓷器最難以達到的高度。

    在我國文物鑒定隊伍中,有相當多的人是大師級的文化學者,也有一些是從事器型、標型學的鑒定家,后者往往對文化學者的鑒定功力表示懷疑,似乎不從細節討論就無從鑒定瓷器的真偽。

    這種審美能力的差別是很難用言語來表述的。

    美是形象的真理。當一件外形為宋代官窯的瓷器放在鑒賞者面前時,它的形象直觀地告訴鑒賞者它有可能是宋代的官窯器,有可能是清代的仿品,甚至是現代的仿品。當要用較短的時間來判斷這個形象時,如何來進行正確的定位呢?這時,個人的藝術修養就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大師的藝術修養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所形成的藝術定勢,會對眼前的瓷器作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判斷,他能根據形象思維的特征來正確判斷瓷器所內蘊的藝術個性。而對于真正的宋代官窯瓷器來說,這種藝術個性是宋代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所決定的,它不僅表現在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上,也表現在這件瓷器的線條、釉色和釉面、器物的大小和輕重、器物的工藝特征上,將任何一個因素拆散開來的判斷都會形成錯誤的結論??傊?,這種宋代官窯瓷器所特有的藝術個性,是這些所有元素的綜合體現。如果沒有長期的藝術積累,要對眼前的器物形象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為,無論是清代的仿品還是現代的仿品,雖然它們在器型、工藝和釉面,甚至裝飾紋樣上都可以仿制得惟妙惟肖,卻不能復制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因此,這種長期藝術修養所孕育的對藝術品的直覺而產生的形象判斷能力,不是一個缺乏藝術修養的人所能達到的高度。

    宋代官窯瓷器所內蘊的尚古之風和廟堂之氣,是所有仿品難以企及的高度。從這點上來說,文化學者的判斷往往強于普通的鑒定者。

    三、宋代官窯瓷器是宋代文人意蘊的圖像

    宋代是一個崇尚藝術的時代,一個不合格的皇帝卻以藝術大師的資質指點著宋代藝術的走向。以趙構為首的藝術群體,他們的審美選擇和審美取向決定了宋代官窯瓷器在古樸端莊之余,追求一種寧靜淡雅的意境,這種意境充分體現在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上。北宋官窯洗的造型反映了宋代官窯匠的匠心獨運。沒有夸張,沒有喧鬧,沒有多余,多一分則嫌滿,少一分則嫌不足,一個在案頭經常把玩、時時觀賞的瓷洗,帶給主人的是一種生活的淡定和詩意的閑暇。也許正是這種寧靜致遠導致了宋代的文化不能適應金戈鐵馬的血腥風雨,徽欽兩帝的北狩也就命中注定了。了解宋代官窯瓷器的這種意蘊,就會對俗不可耐的歷代仿品有一種天然的排斥,這也是鑒定宋代官窯瓷器真偽的最高境界。

    對于宋代官窯瓷器有何紋飾的討論,因出土瓷器上紋飾的出現而平息。圖11是收藏在故宮的北宋官窯弦紋瓶,顧名思義這就是一件帶有紋飾的官窯瓶子。南宋官窯蓮瓣紋碗、南宋官窯鴨形器和南宋官窯器蓋都是出土于杭州的南宋官窯瓷器,在這樣幾件傳世品和出土器面前,恐怕沒有人再會說有宋一代的官窯瓷器是沒有紋飾的。這些紋飾都有共同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又是宋代的藝術氛圍和工藝技術所決定的。首先,這些紋飾都采用了模印工藝或貼花工藝,這類工藝在宋代的瓷器制作中已經十分成熟,不要說滿足皇家需要的官窯瓷器,即使在民間廣泛流行的磁州窯瓷器也運用了這類工藝的成就,也達到了令人驚嘆的高度。而這種似隱似現的紋飾表現工藝,不在于繪圖技法的嫻熟,也不在于紋飾布局的流暢,而在于表現的朦朧和含蓄。這些紋飾都出現在釉下,不是用色彩而是用線條來豐富紋飾所表現的內涵,因此,這種表現手法是宋代文化在陶瓷工藝上的延伸。

    宋代是一個崇文偃武的時代,整個有宋一代,文人的環境是我國歷代最為順暢的時代。他們沒有廷杖的威脅和文字獄的恐懼,即使受到冤屈,也會絕處逢生。這種寬松的政治環境,給宋代文人造就了一個寬適和閑暇的環境。所以,宋代文人的散淡是真實的,它遠遠真實于魏晉時期七子所謂的肆意酣暢,因為那是他們避免政治高壓的偽裝。而宋人的這種真實的生活必然反映在宋代的藝術作品上。因此,陶瓷這種形象藝術的突出象征往往就以含蓄作為自己意境的主要表現手法,釉下紋飾裝飾工藝的盛行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陳萬里先生在評介宋代官窯青瓷時說其“釉色厚潤瑩亮”,其器型的和順、線條的柔和、釉色的晶瑩單一和紋飾的朦朧,達到了和諧統一的狀態。如果沒有厚潤的釉層,印花的紋飾就不會朦朧,器物的線條就遮蓋不住修胎的張揚,只有厚潤瑩亮的釉色才能襯托出宋代官窯瓷器的端莊和氣度不凡。若不能把握這種和諧統一,對于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定就只能就事論事,作一個匠人式的摸象,而不能像文化大家那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形象本身來體悟藝術的真諦。

    宋代官窯瓷器的開片也是征服收藏家的一個藝術因素。開片是瓷器表面最難控制的一種缺陷,但當人們改變審美情趣,把這種瓷器特有的現象以缺陷美的觀念來觀賞時,開片就成了美的象征。圖9北宋官窯洗上的開片就是宋代官窯瓷器開片的典型。大多數宋代官窯瓷器的開片是大范圍的大開片雜以局部區域的小開片,這種特殊現象是鑒定宋代官窯瓷器的一個參照因素。我們不知道宋代為何能燒出這種奇妙的紋路,開片為何在瓷器表面能產生這種大小參差區域間隔的現象?究竟是宋代瓷人的刻意追求,還是無意之中的天工巧合,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它所表現的宋代文人的心胸和宋代文化的度量,卻是再恰當不過了。

    宋代官窯瓷器的美是客觀存在的,它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征服了很多陶瓷愛好者,而對宋代官窯瓷器藝術之美的欣賞,卻又因各人的藝術修養不同而不同,這不僅阻礙了對宋代官窯瓷器的鑒賞,還制約了在最大程度上對宋代官窯瓷器的認知。那種拋開器物藝術之美而討論器物的鑒定,是不能從審美本質上來認知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的,而且要做到從文化和藝術的雙重角度來鑒定宋代的官窯瓷器則非一日之功,需要長年累月的文化積累和藝術熏陶。

    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以自己的文化積累和藝術修養來認識更多的出土和傳世的宋代官窯和其他窯口的瓷器。

    宋代官窯瓷器收藏價值


    官瓷是中國陶瓷藝術高超技藝的標志,其中,宋代的官窯瓷器在陶瓷史上的地位也是后世難以企及的。宋代的官窯瓷器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雖然宋代瓷器中官窯瓷器只占極少數,但是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至今仍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宋代有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官窯與民窯在經營性質上是有根本差別的,“民窯”屬于生產性商品,如北方的磁州窯,南方的景德鎮窯等,可以相互模仿和競爭,故能迅速發展成各種瓷窯系統;但是,“官窯”屬于非商品性的保守生產,不能有創新和個性化制作,需要根據宮中要求來燒制與停工,所以很難形成系統。

    為了滿足宮廷的需求,宋代官窯瓷器的燒制,需經過嚴格地挑選,優良者送入宮中,次品打碎集中掩埋,以防殘片流散。所以,宋代官窯瓷器對制作流程、工藝、保密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北宋汴京官窯的青瓷,在工藝、釉色和形態上都與汝窯有相似之處,釉色有淡青色、粉青色、灰青色多種色調,釉質瑩亮潤澤,滿釉裹足支燒。

    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延續,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釉色以粉青色為主,兼具青灰色、青黃色和炒米黃等色調;南宋后期的官窯青瓷追求玉石質感,所以采用厚釉工藝,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晶瑩潤澤,尤為奇妙。

    如今,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在世界上都極為罕見,這和當時宋代官窯瓷器私密性生產有很大關系,所以導致了流傳下來的珍品稀少,較多的都是仿制品。因此,下面為大家介紹幾個宋代官窯瓷器的特點,以便大家能更好地辨別。

    在釉質方面,宋代官窯瓷器釉質厚重,光彩油酥,有玉質手感。釉下的氣泡大而亮,并密集累積;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居多;清雍的仿宋官窯瓷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有的釉色接近亮白色,與青色相差甚遠。

    在紋片方面,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大開片紋痕長而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居多。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在底足方面,宋代官窯瓷器有和足根露胎墊燒和滿釉裹足支燒兩種,前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較粗糙,底部無款識,后者器底有支釘痕。

    宋代官窯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是另一大特點。

    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后,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從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深灰、灰褐、灰黃等色。胎有薄厚兩種,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

    官窯六棱花口洗 宋

    官窯專門為宮廷制作瓷器,所以制品大多異常精美,入品也是出自宋代官窯。釉胎均薄,呈六棱花形,釉為粉青色,是當時的上上品,器內及底部布滿開片紋,層層疊疊,釉面光滑。官窯蓮瓣碗 南 宋 12.3*3.5厘米

    估 價:RMB120000一160000

    敞口,廣腹,圈足。碗身呈蓮瓣狀,造型別致釉色溫潤,有細碎的紋片。 官窯碗托 南宋 15X2·8厘米

    估 價:RMB2O0000一300000

    唇口折腰大圈足,內心凸起一周。胎厚重色深,通體施釉較厚,開大而稀疏的紋片。官窯琮式瓶 宋 高19·5厘米

    此器的形制是仿古玉器"琮"而成,圓口方體,器外壁自下而上分為5節,造型端莊通體施青釉,釉質渾厚滋潤,釉面二有許多細小紋片。

    如何鑒賞宋代官窯瓷器?


    如何鑒賞宋代官窯瓷器?在多年的收藏經歷中,郝玉瓏對宋代官窯瓷器也是非常喜愛,對于宋代官窯瓷器他也有較為系統的研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特意把自己總結的宋代官窯辨析竅門介紹給廣大藏友:

    宋代官窯分北宋官窯(汴梁窯、舊官窯)和南宋官窯(杭州窯為新窯),南宋官窯又有修內司和郊壇下先后兩窯。

    北宋宋徽宗在汴京自置窯燒造瓷器??上闀r不久,出品不多,宋室南遷致使官窯毀于金人之手。以后南宋又在修內司即今杭州鳳凰山下建窯燒瓷。完全承襲官窯的遺制,故亦稱官窯,又稱修內司窯或簡稱內窯、新窯。其后南宋又在鳳凰山的郊壇下另立新窯稱郊壇下窯。至今汴京官窯與修內司窯均未發現窯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考古人員找到并發掘了位于杭州市鳳凰山麓烏龜山的郊壇下官窯。發現了一些瓷片、窯具和殘器?,F見到的官窯器都是傳世品。根據文獻記載與發掘資料及傳世品綜合官窯器物的特征有這么幾個:

    胎:北宋官窯胎色紫褐、釉色淺,南宋官窯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稱“黑胎”,胎質一般較薄,胎質細密。

    釉:北宋官窯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綠、油灰等色。在當時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后世則以粉青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內司窯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窯所鑒,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稱其器為紫口鐵足,并以此為貴。汴京官窯與修內司窯均有窯變。釉色晶瑩,釉面有開片紋,釉斑則以鱔魚血為上,墨紋次之,光彩輝耀,尤覺奇異。

    南宋前期釉較薄、滋潤、呈乳濁狀,有玉質感,釉色以粉青為主,間有灰青、青黃、蜜蠟等色,通體滿釉,史稱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與前期相同,而釉層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過胎,有垂流釉現象,多用墊并燒造,足端無釉呈深灰或灰褐色,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紙錘瓶、貫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爐、盤、碗、洗子等。

    宋代官窯瓷器有哪些特點?


    宋代官窯瓷器有哪些特點?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于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剔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由官府直接經營,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當時的京師即汴京(今河南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于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的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于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后存在。目前支持第三種說法的人較多。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于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

    南宋時先后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至今杭州鳳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南宋官窯郊壇下窯址等歷史遺跡,現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鑒別宋代官窯瓷器》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鑒別宋代官窯瓷器》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宋代官窯瓷器鑒別

    相關推薦
    国产美女视频国产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