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
陶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藝術結晶,陶瓷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陶瓷藝術概述”。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如今,陶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日用陶瓷、陳列陶瓷為主,兼制工業陶瓷、建筑衛生陶瓷、特種陶瓷、藝術陶瓷等百花爭艷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在德化、景德鎮市的國民經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擁有原料、生產、銷售、科研、教育的綜合配套優勢。陶瓷研究開發體系更是越來越完備,德化成立了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工藝美術學院。景德鎮已經擁有包括國家輕工業總局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在內的三級研究機構,有景德鎮陶瓷學院。
taoci52.com編輯推薦
陶瓷知識:石灣窯的陶塑藝術——概述
我國南方的佛山市石灣鎮,一向以制陶業而聞名于世。石灣陶塑(俗稱石灣公仔),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冶則佛山,陶則石灣,皆良工地??脊虐l現,早在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石灣的先民就已燒制陶器。唐宋時期,這里的日用陶器已大量發展,到了明代,石灣窯更注意采集我國各大名窯之精粹,熔煉提高,以古樸、傳神、典雅、厚重的藝術效果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成為陶瓷藝苑中的一朵奇葩。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石灣窯這朵火里之花青春煥發,更呈放著動人的光彩。
石灣窯陶塑藝術的地位
石灣窯陶塑,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明清時代,石灣已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陶瓷生產基地。產品中的美術陶瓷(包括各種陳設用陶塑、實用美術器皿、玩具等等),園林建筑陶瓷(包括各式琉璃瓦、造型花脊、色釉欄桿、花窗、照壁以及墻地裝飾磚等)兩類,因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特殊用途,明清以來已遍銷華南及遠銷國外。清初期屈大均著的《廣東新語》中已述及石灣之陶遍二廣,傍及海外之國,可見它在當時影響之廣。
石灣窯的陶塑藝術,既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性,更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制作內容豐富多采。制品生活氣息濃厚。塑造的人物、鳥獸,形神兼備,千姿百態;塑造的植物、山水,自然清新,生趣盎然;人物形象典雅傳神,器物造型及釉彩古樸渾厚。幾個世紀以來,形成了自己強烈的特色和風格,因而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所喜愛。并且出現了石灣陶塑的收藏家、鑒賞家及評論家,對石灣窯陶藝進行評論、介紹。
石灣窯陶塑,它與我國其他優秀藝術一樣,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它不僅千百年來歷久不衰,而且影響越來越廣泛。究其原因,主要它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二是具有令人目注神移的藝術魅力,使人越看越愛看,越看越有味。凡觀看過石灣陶塑的中外人士,無無不贊嘆藝人們高超的藝術造詣。著名作家郭沫若、肖三,曾先后寫下陶瓷尊獨創,何用仿元均,藝與道俱進,品隨歲更新;喜看佛山訪石灣,石灣工藝不平凡,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等贊美詩句。
石灣窯陶塑的另一大類,是建筑及裝飾用的琉璃制品。它是東方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有它的地位。我國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建造的廟宇樓臺、庭院別墅,多采用石灣琉璃制品。羅浮山沖虛古觀、廣州鎮海樓、六榕寺花塔、陳家祠、佛山祖廟、伶仃洋赤灣天后廟、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等建筑物均采用石灣制的琉璃,人們不論從照片或實地觀看,無不贊美這些建筑的壯觀宏偉。琉璃瓦中的人物花脊是立體組畫,它象壁畫而優于壁畫,似壁雕而勝于壁雕。佛山祖廟的琉璃瓦脊人物雕刻(琉璃瓦脊人物雕刻清廣東省佛山市祖廟
解放后,石灣窯陶塑藝術,發展較怏。尤其是美術陶瓷,影響更為擴大,產品遠銷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著名雕塑家劉傳和美術家劉澤棉、莊稼、廖洪標等,均發揮了他們的藝術才能,不斷對石灣傳統陶塑藝術進行挖掘、整理,進行新的創作;釉料藝人霍日增、吳灶生等對發展傳統釉彩,多年來悉心研究,取得良好成果。由于石灣窯陶塑藝術在繼承傳統中不斷進步,它的成就,象磁石一樣,吸引著許許多多到中國來的旅游者和歸國華僑,包括不少的國家元首和各界的知名人士,他們都以到石灣一游為快事。
1234下一頁陶瓷知識:定窯陶瓷概述
產品種類
定窯在宋代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這些彩釉品種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
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時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后,定窯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鎮,一部分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定窯白釉碗
裝飾工藝『劃花』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于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折腰碗
『刻花』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形態經巧妙變形,繁而不亂,布局嚴謹,講究對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發展歷程
『唐至五代』
定窯創燒于唐朝后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于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唐代定窯白釉盒
晚唐定窯白釉花口碗
『宋代』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漢族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后期,定窯由于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由于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
北宋定窯白釉八方四系瓶
北宋定窯白釉描金折沿盤
『金代』
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后,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制作水平不亞于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
金代定窯白釉刻劃朵花葵花式盤
『元代』
到了元朝,定窯終于逐漸沒落。有人猜測元代定窯快速衰落肯定受到景德鎮元青花突起的影響。明早期,定窯雖依然大量生產仿磁州窯風格器物和粗瓷大缸等,但具有鮮明特色的定窯精白瓷已殆盡,此時可視為定窯正式消亡。
元代白釉單柄杯
陶瓷知識:鈞窯概述
宋代是中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當時窯場林立,名窯眾多,最為著名約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它們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為中國瓷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其申在釉色的運用上,最具創新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當屬鈞窯瓷器。
源于唐代的鈞窯瓷器其基本釉色大多為各種深淺不同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深的稱為天藍,較淡的稱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自,色澤有如青瑪瑙和藍寶石一般的美麗。及至北宋中晚期,古鈞窯的藝匠們在唐鈞大塊斑彩裝飾的啟發下,又創造性地以氧化銅作著色劑,成功地燒造出了藍、紅、紫諸色錯綜掩映的高溫窯變釉,五彩綜紛,艷麗絕倫,為其它窯口的產品所不及。其中最為馳名的窯變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朱砂紅、梅子青、胭脂紅、鸚哥綠、火焰紅等10余種,加之天青、月白、天藍、米黃諸色,真可謂琳瑯滿目,相映成輝。鈞瓷窯變釉中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各種色彩融乳交織,色彩紛呈。而且隨著人們豐富的想像力,這些自然天成的釉變還幻化成為一幅幅神奇的峽谷飛瀑、月夜星辰,更有的如彩虹閃現,焰火怒放,令人拍手稱奇,嘆為觀止。古人曾用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生時和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以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色彩的繁多和神奇微妙之美。
鈞窯瓷器對中國制瓷工藝最大的突破還在于銅紅釉的穩定成功燒制,這也是它之所以能夠產生出匠心獨具、艷麗絕倫的窯變釉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鈞瓷銅紅釉的穩定燒成,改變了以往我國陶瓷生產中只有高溫青釉和黑、白釉的單色釉格調,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裝飾的內容,在陶瓷裝飾藝術方面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探索精神。這種制瓷技術上的顯著進步,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而且在中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陶瓷知識:官窯基本概述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采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赿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后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明代采取官辦民窯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后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和臨安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后者為南宋官窯。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官窯也稱御窯,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廠。從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官窯是我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專燒宮廷、官府用瓷。官窯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陶瓷南北兩派概述
白瓷
青瓷
在中國,瓷器可分為北派和南派:北派--以刑窯、定窯為代表的白瓷;南派--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青瓷。河北唐山作為北方瓷都,即是北派瓷器的代表之一,尤其以陶瓷彩繪而著稱。
陶瓷彩繪作為陶瓷藝術的一種,具有悠久的歷史,最初源于景德鎮。早期的唐山陶瓷彩繪做工粗糙,瓷味甚濃,工藝特點明顯。到了近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趣味的改變,唐山陶瓷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白玉瓷和玉蘭瓷的出現,以及近年來骨質瓷的興起,都把我國的白瓷文化發展到了極致?,F代唐山陶瓷彩繪業也發展迅速,與景德鎮以青花為主的彩繪有了極大的區別,新彩為主的手繪和獨具唐山特色的噴彩瓷構成了唐山彩瓷的兩道風景。
兩地彩繪的區別顯而易見,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各種傳統技法完備成熟,到了現代雖有創新但始終能找到其祖宗的身影。而唐山的陶瓷彩繪卻不同,由于受傳統的影響比較少,再者地近京津,京津兩地的書畫家的不斷介入,使陶瓷彩繪有了很大的發展。因為新彩和釉下五彩比較適合對中國畫的表現,所以發展比較迅速,這也是唐山藝術陶瓷畫味十足的原因。有人說陶瓷彩繪就得有瓷味,這也不無道理?,F代的唐山手繪陶瓷大都是中國畫的復制,畫味太濃而瓷味太少,創新之作寥寥。
傳統的瓷畫形式樸實,并具有裝飾性,但是過于陳舊,缺少神采,無時代感。而純中國畫的復制雖然有韻味,但總是感覺和紙畫有一定的差別。怎樣才能創作出既有時代感又有韻味,且有陶瓷特點的作品,是擺在現代陶瓷藝術家面前的一道難題??上驳氖墙鼛啄暧胁簧偎囆g家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嘗試和開發了一些創新的作品。
藝術是需要創新的,這是藝術生命之所在。陶瓷彩繪也是一樣,正如民國時期珠山八友把中國畫元素帶進陶瓷繪畫中一樣,現代藝術理念也必將走進現代陶瓷裝飾藝術中。
從某種角度說,藝術陶瓷也是商品,它的興衰不可能不受市場之左右,從60、70年代唐山噴彩陶瓷和80、90年代陶瓷壁畫的興衰便可見一斑。至本世紀由于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審美追求的改變,中高檔藝術陶瓷漸漸走入人們的生活,近年來日用陶瓷的藝術化也說明了這一點。
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現代裝飾藝術來美化,現代陶瓷藝術更需要有一方滋潤的沃土。盛世到來,這是陶瓷藝術和陶瓷工作者的希望,愿陶瓷工作者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為美化人們的生活作出貢獻。
陶器概述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后變得堅硬起來。對于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干的泥巴被火燒之后,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于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并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于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制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后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斗彩、萬歷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于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滴鯐r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并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瑯彩瓷也聞名于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瑯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致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后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后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定窯概述
宋定窯劃花蓮華螭紋碗
定窯瓷器,若從窯址發現遺物來看,始燒年代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最晚到明宣德年間,定窯仍有生產,定窯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南北朝到唐代早期,這階段定窯的主要產品是北方青瓷,到了這一階段末期,黃釉粗灰胎瓷成為主流。
第二階段是唐代中期,這一階段,定窯出現粗白瓷,燒造方法出現支燒,器形以餅足尖唇碗居多,胎色灰白,多施化妝土。
第三階段是唐代晚期到北宋早期,這一階段是定窯白瓷的成熟期,這一階段定窯出現大量的細白瓷,胎骨潔白細膩堅致,器形開始多樣化,器壁變薄,匣缽墊燒為主流生產方式,燒造氣氛多以還原焰為主,故釉色白中泛青,從瓷質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定瓷的質量最高。
宋定窯劃花魚紋大碗
第四階段從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是定窯的全面發展期,這時期定窯出現刻劃花裝飾手法并成為主流,定窯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時期提高生產效率的覆燒法出現,并大規模應用,但是瓷質,火溫較前期有所下降,燒成氣氛多為氧化焰,故釉色白中泛黃,這時期,定窯的色釉瓷器繼續發展,醬色釉和黑色釉白瓷繼續生產,數量較之前增多。
當代定窯刻花醉芙蓉杯
第五階段從北宋晚期到金代,這一時期定窯高質量瓷土趨于枯竭,瓷質進一步下降,覆燒法繼續沿用,但是也出現了澀圈墊燒的新方法,這時期借鑒于定州緙絲藝術的印花法廣泛應用,并取代了之前刻劃花的主流地位,同時因為白瓷土的枯竭,定窯出現了一些施加化妝土的剔花作品,應歸為磁州窯系。
第六階段從元代到明早期,這時期是定窯的衰落期,細白瓷基本已經不見,多是粗瓷。
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并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云、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云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云;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藝術概述》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藝術概述》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