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陶瓷信息網網站!
    網站首頁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網 > 瓷器鑒別 > 陶瓷文化 > 導航 >

    醉心陶瓷文化

    醉心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 陶瓷瓷磚

    2021-03-01

    陶瓷文化。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碗

    清康熙青花高士圖觀賞碟

    清乾隆豆青釉暗刻纏枝蓮花瓶

    清光緒五彩花鳥棒槌瓶

    藏家:胡桂標,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理事、中山市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

    收藏品:陶瓷,明清陶瓷為主

    藏齡:14年

    古陶瓷能讓我靜下來

    胡桂標有個收藏齋,其命名為“古雅軒”,我們的采訪就在他的“古雅軒”完成的。推開院門,滿院盈翠,原來他除了收藏古陶瓷之余,還喜歡種植園藝。進入屋里,只見客廳擺放著一個大陳列柜和一個擺設柜,全部擺的都是他收藏的古陶瓷。而旁邊的書柜、沙發上堆的都是各類陶瓷書和園藝書籍。胡桂標介紹說,他的收藏,并非只因陶瓷的市值而收藏,而是為了研究、鑒賞。他對收藏古陶瓷投更多的是情感,并由此產生了更多的人生感悟。

    從1993年起,胡桂標開始試著收藏古陶瓷,在出差的時候遇到自己喜歡的,就購買一些,又到舊貨市場“尋寶”。把在外面買回來的古陶瓷對照古陶瓷的書籍,進行對比學習研究。其中收藏的古陶瓷,有新有舊,有真也有假,行家稱之為入門階段。他的第一件藏品,是出差沈陽時在當地古玩市場買的一件光緒年間的粉彩百花碟,后來鑒定是真品。

    1998年開始,胡桂標從廣泛的收藏進入專業的收藏。有一次,他花了200多元,買了一本《臺灣故宮博物院清代陶瓷大全》,看了之后,有茅塞頓開之感,學到了中國古陶瓷的傳統工藝和“官窯”、瓷器的制作等知識。后來他又一邊收藏,一邊研讀了更多關于收藏和研究古陶瓷的書籍,為了弄清楚每個朝代、每個帝皇年號古陶瓷的特點,他還收藏了許多古陶瓷的碎片。他主要研究的是古陶瓷的類別、器形、釉彩、紋式、窯口等?,F在他對于明清每個朝代,每個帝皇年號陶瓷的特點都已經了然于心,每拿起一件藏品,都能說出一套自己的鑒賞心得。

    有人收藏逢舊必好,有人收藏是為了倍增的市場價格,而胡桂標收藏并非為了投資,而是源于濃厚的興趣,因為這個興趣能使在商海翻滾的他靜下來。他認為,欣賞古陶瓷,能夠讓人心靜,讓人沉浸到另一個時代當中,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通過對中國歷史、人文思想的了解認識,讓人反思現代社會對功利和物欲的追求。

    90分人生

    這些年,胡桂標總結了一套藝術審美觀,即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認為:首先,作為一件藝術品,它是不具備重復性的;其次,藝術不能太抽象,大眾都能夠理解和欣賞的;再次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能夠營造一種獨特的意境,在精神上給人帶來一種觸動和愉悅;最后,還必須具備該方面的文化內涵。

    對于自己目前收藏的成績,胡桂標打了個90分,因為十幾年來的業余收藏經驗,能夠讓他和行家、專家進行交流;能夠讓他較為準確地判斷一件陶瓷的真偽和年代,并且他通過收藏鑒賞逐步形成了自我的人生觀和審美標準。但他認為,如果要多拿5分,就仍需要多花10年時間;如果要拿夠100分,成為專家級的收藏家和鑒賞家,需要的卻是一輩子的時間。他說,90分夠了?!叭松芫?,我還要投入其他的興趣?!焙饦苏J真地說。

    最后,他在自己的收藏品中挑出了他喜愛的四件,和我們一起鑒賞。

    收藏錦囊

    清代陶瓷年代甄別心得提要:

    從顏料甄別,如康熙年間的青花發色濃艷青翠,層次分明;乾隆年間的青花發色較深沉;晚清青花發色較浮,色澤偏灰。

    從畫法甄別,如康熙年間的牡丹畫法為“雙犄”牡丹畫法;晚清的畫法與現代較相近,總之因朝代不同,畫法也不同。

    從器型甄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器形穩重,線條優美,比例恰當,造工精細,和晚清大多數都是仿制前朝的器形,制作工藝和線條相比遜色很多。

    從胎質甄別,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胎質堅實細膩,而越往后及晚清的胎質就越疏松,手感較粗糙。

    從釉面甄別,如康熙年間的釉面堅實、透亮,釉面瑩潤肥厚,而到了光緒朝的釉面沒有亮麗瑩潤感,釉面較簿,光澤較刺眼。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瓷路》講述陶瓷文化的世界傳播之旅


    本報訊(記者 祖薇)瓷器與茶葉、絲綢并列為古代中國三大外銷商品,它們都具備全球性的影響力。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央視九套)從2013年起陸續推出了《絲路》和《茶》。今日起,紀錄頻道制作的六集紀錄片《瓷路》將在央視九套晚8時首播。上述三部紀錄片可以說填補了中外文明交流系列紀錄片的空白。紀錄片《瓷路》全片共分為六集,每集50分鐘,在這條神奇的瓷器之路上,充滿了探險、財富、人性、生死、戰爭和沉船的精彩故事,從中可以尋找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火花。執行總導演董浩珉介紹,“為了盡可能給觀眾交待出瓷器之路這條連接中外文明之路的精彩所在,我們的攝制組在過去兩年里,走了國內18個省,近30個縣市,以及世界上10個國家進行拍攝。這可能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投入最多,以瓷器為主題的拍攝行動?!北热缬删帉ш愖与h帶隊的攝制組一行5人,對上虞曹娥街道嚴村鳳凰山麓商代龍窯遺址、上浦鎮四峰山小仙壇遺址、上虞博物館、曹娥江沿岸等眾多具有青瓷特色的地方,以及與青瓷有密切關系的故事人物進行細致拍攝,通過鏡頭記錄世界青瓷發源地—上虞的厚重歷史以及上虞青瓷在中國陶瓷文化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的重大貢獻。南宋官窯作為南宋時期設置在京城臨安的御用窯場,所制產品特供皇室,專燒專用,代表著中國歷史上青瓷燒造的巔峰水平,攝制組也專程到杭州進行拍攝。在拍攝出土修復器物時,攝制人員對瓷器表面展現出的溫潤含蓄的玉質感贊嘆不已,同時也對薄胎厚釉、紫口鐵足的現象嘖嘖稱奇??傊破?、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周艷表示:“瓷器與茶葉、絲綢并列為古代中國三大外銷商品,它們都具備全球性的影響力。紀錄頻道從2013年開始陸續推出了《絲路》和《茶》,今天我們再為大家奉獻出這部《瓷路》,希望通過這三部作品,向觀眾立體呈現出一個宏大的中外文明交流格局,讓觀眾全景式看到中國從來都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痹撈傤檰?、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中國古陶瓷界泰斗、92歲高齡的耿寶昌老先生對該片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與以往許多節目總是局限在談陶瓷工藝、陶瓷鑒定之類的內容不同,該片是把陶瓷作為一個反映歷史時代的鏡子,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來表現,這個角度很好。作者:祖薇netease本文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不同地域的青瓷孕育不同的青瓷陶瓷文化


    中國很多地方都燒造青瓷,不同地域的青瓷孕育不同的青瓷陶瓷文化,我們可以領悟到地域文化的差異。朝代不同,青瓷工藝也不同,青瓷的特點也不同。以耀州窯青瓷和龍泉窯青瓷介紹地域差異化造就了不同青瓷文化。

    在中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中,有一種釉色開始使用的時間非常早,分布范圍又最為廣泛,而且完全符合中國人最傳統的審美情趣,它就是青釉。在3 000年前就有青瓷了,只不過那時候叫原始青瓷,它是后來青瓷的鼻祖。

    所謂青瓷,就是青顏色的瓷器。中國人發明最早的瓷器就是呈現青色,只不過沒有后來的青色那么悅目、那么好看而已。那時候的青色比較青澀,只是淡淡地呈現一種有點兒灰暗的、帶點兒土黃色的青色。

    耀州窯青瓷

    唐代的時候,人們已經能燒造非常完備的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長江為界,南方燒青瓷,北方燒白瓷。宋代的五大名窯是“汝、官、哥、鈞、定”,除定窯以外,其余的都是青瓷系。著名的汝窯也是青瓷的一種,只不過它當時燒造的數量比較少。除了汝窯的社會地位以外,它對社會的影響力是比較小的,并不像耀州窯和龍泉窯。大多數中國人不僅看見了耀州窯和龍泉窯,而且使用了它們。但汝窯除了供宮廷使用外,沒有人能使用。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的青瓷,在晚唐五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但它還不能燒造得純熟。

    龍泉窯青瓷

    北宋也能燒造龍泉瓷,但沒有南宋時期燒得漂亮。南宋的龍泉窯也沒有北宋的那種玻璃感,它是一種渾濁的釉色。從顏色上看,這兩種瓷器同屬青瓷,但顏色差異非常大。耀州窯體現了北方的人文特征,顏色表現深沉。龍泉窯尤其是南宋龍泉則體現了南方人的生存哲學,它的顏色柔美清淡。人文地域文化對當時的所有文化物品都有影響。

    盤踞在瓷器上的龍文化:元明清陶瓷龍紋大盤點


    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幾千年來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龍文化。中華兒女都被叫做龍的傳人。龍的藝術造型復雜多變,幾乎可以在各個領域得到體現,如詩詞歌賦,雕刻、壁畫、印章、書法,以及各類裝飾等。據考古研究發現,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于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查海遺。此外,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也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的彩陶龍紋細頸瓶也距今達七千年??梢?,同是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的陶瓷文化和龍文化,在八千年的歷史碰撞交融中,早已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

    中國的龍,多存在于神話傳說中,而龍的文化源于圖騰又遠高于圖騰,由于龍的實體并未被發掘,所以多被認為是一種文化的創造。傳說中的龍,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若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龍鷹,能走,亦能飛,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云降雨,乃萬獸之首,亦為封建王朝統治這的象征,我國古代的帝王,被稱為是真龍天子,著龍袍,戴龍飾,居龍庭。就連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會以龍紋為飾,并保留下了許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時期的龍紋瓷器頗負盛名。

    元代龍紋瓷器

    元代龍紋瓷器很有特色,與先前龍紋變化不大,以站龍和游龍為多,因龍體型有細長頭小的紋飾出現,整個龍紋給人以幼稚萌萌噠感覺,但是又不失矯健。元代瓷器龍紋的周圍,往往襯以靈芝狀的朵云,同時還襯以長長的火焰紋等。

    梅瓶瓶身修長,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云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云頭紋,內繪牡丹花葉。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其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藍釉白龍紋盤

    此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外施藍釉,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此盤屬于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新品種之一,裝飾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飾有白龍紋的藍釉器僅見于梅瓶和盤。

    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罐

    罐內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飾青花紋樣頸部繪纏枝梔子花紋,肩部繪卷草紋,上腹部繪雙云龍紋,下腹部繪纏枝牡丹紋,近足處繪仰蓮瓣紋。此器紋飾繁密而有氣勢,所繪龍紋頭小,頸細,身體細長,三爪動感較強,形象兇猛,是典型的元代龍紋式樣。

    明代龍紋瓷器

    明代龍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洪武年間龍紋瓷器雖與元代類似,但卻又發生了細微的變化,頭肘疏毛變少,龍成五爪,永樂年間龍紋變得形粗體壯,兇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龍爪被稱為是鷹爪,并朵云出現一頭多尾的現象但是尾部變短,周圍襯托也多以海濤、纏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龍紋瓷器的龍紋種類形態變多,出現了螭龍、閉咀龍、張口龍、豬咀龍。明代龍紋的變化,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

    青花云龍紋盤

    盤內壁與內底交接處暗劃弦紋一周,有云紋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內壁模印云龍紋。外壁以青花繪二云龍趕珠紋。龍紋筆觸細膩,生動傳神,承襲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青花云龍紋天球瓶

    瓶通體青花紋飾,外口飾忍冬紋,頸飾6云朵紋。整個腹部繪云龍紋,龍體較大,張口怒目,鬃發上沖,作回首狀,四肢前伸,三爪矯健有力。龍身間隙處飾各種形狀的云紋,襯托出巨龍行空之勢。青花龍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飛揚,刻畫細膩,頗有氣勢。使用進口青料描繪花紋,燒制過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鐵結晶斑,更顯出龍的兇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樂時期龍紋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

    瓶口部刻細線蒜瓣紋,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頸至肩部塑貼一條紅色螭龍,曲體上仰,口銜仙草,由肩部向頸部盤繞,卷尾與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紅螭凸起,效果神奇,頗富藝術感染力。

    崇禎五彩龍紋盤

    晚明的龍紋,恰如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衰退一樣,顯得蒼老、無力。崇禎五彩龍紋盤的龍紋臉瘦尖,長胡須,蓬頭散發,爪似蟹爪,顯肚凹腰,恰似一條垂死的老龍。

    清代龍紋瓷器

    清初,龍紋形象略有明末的遺風。 康熙、雍正、乾隆時,龍紋發生較大變化,龍首較之前“豬咀”明顯縮小,胡須變化,龍眼,康熙時略長形,雍乾后則顯圓。龍爪趾間距變大,被人們稱為“雞爪”漸失鋒利感,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意。朵云的尾云不大清,呈長塊狀或成靈芝狀。藝術造型比前朝差矣。隨時間推移,其龍紋瓷器也帶有了封建社會后期的沒落感。

    礬紅彩描金云龍紋直頸瓶

    瓶口部繪六周龜背錦紋和一周蕉葉紋。腹部的主題圖案為云龍趕珠紋。近足處繪蓮瓣紋,與口沿的邊飾上下呼應,烘托出龍紋的矯健兇猛,龍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龍口形略帶圓,“豬咀”縮短,上下顎的須,呈鋸齒狀,上顎鼻翼的兩側,長出特別長而卷曲的須。頭部的角,長而顯直且分叉,眼睛略長。

    斗彩云龍紋蓋罐

    蓋罐蓋面微現弧度,面飾青花飛龍一條,壁繪斗彩朵云紋。器腹部飾青花三爪飛龍兩條,間以綠彩朵云,肩、脛處以黃、紅、綠彩分別繪覆仰蓮瓣紋。飛龍形象生動,動感強烈,清逸秀雅。此時朵云的形象較之前略顯粗糙,造型審美藝術感不足,呈長長的塊狀,二頭一尾、三頭一層。

    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天球

    瓶外壁以青花、釉里紅繪云龍出海,造型穩重端莊。圖案畫法使用“龍身在云中三現”的表現形式,龍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稱“一身三現”,確有“云從龍”之感。此種斑片云紋,順治時最為流行??滴鯐r亦常用,到乾隆時期畫面更加寫實。 此時的龍紋較最初已有較大的改變,龍首,上下顎胡須,頭頸上的疏毛,以及龍爪龍身,均已形成清代龍紋的特色。

    各時期的陶瓷器作為當時時代的產物,承載著不同時期的技藝和文化,其紋飾也是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反映,盤踞在陶瓷上的龍紋文化,也值得我們去細細思量和品位。

    紫砂展講述紫砂文化


    日前,張浦生“片瓷山房”明清紫砂陶藝展在上海亮相,各式各樣的明清紫砂陶藝品讓收藏愛好者大開眼界。

    走進惠風堂的“片瓷山房”紫砂展廳,各種展品陳列有序。既有珍貴的紫砂模具、紫砂殘片標本,更有程壽珍、邵景南名家制作的紫砂壺、太白醉酒雕塑等。其中鶴立雞群的當數一把長沙出土的明代四系提梁大茗壺。此壺口徑10.9厘米、底徑22厘米、高19.2厘米、腹周78厘米、器重2400克,可容納6800克水,當之無愧地成為紫砂壺中的巨無霸,比1965年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明代太監吳徑墓出土的高17.7厘米的提梁壺還大,觀者無不嘖嘖稱奇。據了解,大茗壺的制作為手工捏作,壺體如罐,分三段拼接,平底、四系、曲流略呈方形,壺腹內一方形出水孔,早期工藝制作特征明顯,壺口平直,棱角分明,總體造型顯得古樸圓渾。

    另一件稀世珍寶為江蘇泰州出土的絞胎紫砂壺。這把絞胎紫砂壺造型酷似掇球壺。圓執、曲流、圈足。翻看底足,露出絞胎泥質紋理,絞胎所產生之紋飾如雞翅木華美清晰,外觀與后配雞翅木的壺蓋宛若天成。不同于一般無釉紫砂壺,當時工匠還在壺體外罩透明釉,類似給家具上一層透明漆。不僅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且使絞胎紋理顯得愈加美麗。據張浦生教授介紹,江蘇泰州博物館也藏有一件絞胎紫砂壺,絞胎紫砂壺是古代陶瓷工藝新發現,國內總共才存有3件,其稀有程度可見一斑。

    張浦生從1957年開始從事古陶瓷文化的研究與實踐,四十余年而不輟。他不僅是享譽海內外的“青花王子”,而且對紫砂研究亦頗有建樹。此次張浦生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出土紫砂標準器、紫砂瓷片藏品展出,給廣大古陶瓷收藏愛好者提供了難得的觀摩、學習機會,充分體現了張浦生“以瓷會友,弘揚文化”的精神

    托盞——茶文化的產物


    中國是茶的故鄉,秦漢前茶的主要作用是藥用,到魏晉時期,茶作為飲料為人們所接受。東晉以后,南方地區飲茶成風,茶作為飲料的功能逐漸成為主流并一直延續至今。

    飲茶之風的發展,帶動了飲茶器具的發展。東晉以后,出現了專門用于飲茶的托盞。托盞是一個由茶盞與一個茶托組合而成的。茶盞一般為碗形,茶托又稱盞托,一般為圓盤,下面有圈足或假圈足,盤中心部位有一個凸起的圓形托圈,茶盞放入托圈內與之套合。這種托盞是由漢代的耳杯和托盤發展而來的,東晉時期開始出現,南北朝時期十分流行。托盞興起后,耳杯和托盤則漸被淘汰。青瓷蓮花盞托(茶托)為茶綠釉,帶有細小的開片,盤內刻有蓮瓣紋,盤心刻有蓮子形的小圈。青瓷托盞由上部的茶盞和下部的盞托組成,是當時比較流行的飲茶器具,茶盞放在盞托上,喝茶時不致燙手。

    三國時期,吳國占據長江流域,他們已將茶作為宮廷飲料。西晉滅亡后,晉皇室司馬睿帶領部分中原的世家大族于公元317年在建康建立東晉政權。這些南渡的中原貴胄初到南方地區,便受到了久習飲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戰。在《世說新語·輕詆》有這樣一段記錄:晉康帝的岳父褚裒(pou),字季野,他聲名顯赫,在朝中位居征北大將軍。一次,江東本地的豪門權貴們在一個叫金昌亭的地方歡宴,褚裒來到這里。對這位褚大人,他們是只聞其名而不識其人,看見來了個北佬,決意戲耍他一番,于是,江東豪貴命侍者專給褚裒多倒茶汁,少給蜜餞,褚裒剛喝完,馬上添滿,讓他吃不到其他食物。褚裒不慌不忙地喝完,慢慢站起來對眾人說:“我是褚季野?!苯Y果,四座驚散,無不狼狽。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江東人士已經習慣飲茶,而北來的晉室成員對飲茶的習慣還有待于進一步熟悉。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來的晉室成員漸漸適應并喜愛上了飲茶,東晉以后南方地區飲茶成風。據記載,東晉的司徒長史王蒙特別喜好飲茶,每次有人到他家,立刻命人上茶,以至于士大夫們都十分害怕去他家。每次要去他家,都很無奈,“今有水厄?!?/p>

    仰韶文化彩陶的鑒定


    l、從手感上看

    仰韶彩陶多是細泥紅陶,手感非常的滑潤、細膩,彩陶的正面較為光滑,反面的光滑程度稍差些,手上如果有汗會明顯地感覺到被它吸收,而其它陶器就沒有這種感覺。另外,多數彩陶通體光滑,但也有些彩陶的表面有一些非常堅硬如“鐵銹”般的小斑點,集中處手下的感覺密密麻麻,但同時也能在沒有“鐵銹斑”的地方感到十分光滑。

    2、從彩繪上看

    從彩繪上看仰韶彩陶,較為簡單,以紅色為主,有的彩陶通體紅色,但多數器里顏色較器外深一些,看起來和黃土的顏色相近似,但也有少數恰恰相反。還有一些仰韶彩陶的顏色通體淺黃。仰韶彩陶的紋飾色彩是仰韶彩陶鑒定中的重點,在仰韶彩陶中,以黑彩為主圖一 ,少數為紅彩。黑彩涂抹中,很少有沒有涂到的地方,而且色彩耐磨性非常強,我曾用仰韶彩陶標本做過實驗,無論洗過多少遍都不會退色。另外,黑彩并非純黑,而是有些地方的黑彩較淡,可以透過淡淡的黑彩看到紅陶的顏色。

    3、從紋飾上看

    仰韶彩陶上的紋飾全是幾何紋。在這一類器物當中,寫實紋飾器物的年代要相對早于抽象紋飾的器物。所以,仰韶彩陶上的紋飾圖案,越是抽象的時代越晚;而靠近寫實的作品,在年代上要早。仰韶彩陶上的抽象圖案是鑒定仰韶彩陶真與偽的最重要依據,它以曲線勾畫為主,流暢的線條,富有動感的畫面。雖然構圖規整,但筆道潦草。這樣的作品是不容易仿制的。

    4、從器形上看

    仰韶文化彩陶的器形并不是很復雜,以彩陶碗、彩陶缽圖二 、彩陶瓶、彩陶罐、折腹罐、彩陶盆等器形為主,其中彩陶缽的數量最多,器形變化也最為復雜,有平底和圜底兩種,其中平底的彩陶缽大多鼓腹或腹微鼓斜收至底;圜底的彩陶缽一般沒有斜收至底的現象。仰韶文化彩陶缽的器形繁多,但器形與器形之間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細節上有差別,并且這種細小的差別沒有一個定式,所以鑒定仰韶文化彩陶缽關鍵是要掌握住它的基本器形,而不是鉆到細節里去。

    仰韶文化彩陶器,雖然每個器形都不同,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分辨出那些是缽那些是瓶,這就是因為它們在大的特征上是相同的。另外,仰韶文化陶器當中的器形與它的功能有著極大的關系,最簡單例子是在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這些陶器由于施有彩繪,所以,不可能是蒸煮器,因為,如果與火接觸,那么施彩的意義就失去了,所以,在仰韶文化彩陶中很少有支足的存在,如果讀者見到有支足的仰韶文化彩陶存在的話,那么這件彩陶就很有可能是偽造的。所以,搞清楚仰韶文化彩陶中功能與器形的關系相當重要。

    5、從其它特征上看

    1 在早期仰韶文化彩陶中弧線圓點紋上的圓點大部在弧線紋的中心下方,有的緊靠著弧線,也有的略有分離,但相差距離都不遠,而且都是圓點紋在弧線紋的下方圖三 。

    2 在早期彩陶中,仰韶彩陶缽的器形越大,腹越鼓。

    3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弧線圓點紋,粗獷豪放、蒼勁有力,流暢的弧度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甚至有的弧線會越過最下面的一周黑彩,但越過黑彩的地方不會太多。

    4 彩陶上的圓點紋,實際上并不太圓。一般情況下,同一器物之上圓點大小基本相同,并且越小的圓點越圓。

    5 彩陶上的紋飾由于全都是人工所繪,所以,在仰韶彩陶上沒有任何相同的線條,即使同樣的線條和圓點之間或多或少都有區別。

    現在假造的仰韶文化彩陶特別多,這是因為彩陶有觀賞性,有很多人明知道是假的陶器也要買回去觀賞,再加之,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成本不高,所以,利潤助長了作偽之風的興起。不過仰韶文化彩陶的鑒定不是很難掌握,只要我們依照以上所述的鑒定方法,基本上就可以辨別出仰韶文化彩陶的真偽。

    最后要強調的一點是,真的仰韶文化彩陶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不但不能買賣,仿造、流通是也有嚴格規定的,造假是違法的,這一點買家賣家都應該知道。

    唐三彩:大唐文化的奇葩


    從本質上講,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一種低溫燒造的陶器,是一種亮釉,其光澤亮麗柔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釉色斑斕,具有古瓷器表面的瑩潤感。唐代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唐代也是當時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三彩各種形象的器物都氣宇軒昂,有個性、有情調、有姿態,線條流暢,骨肉停勻,神完氣足,有著獨特的動感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再加上斑斕絢麗的彩釉,使唐三彩造型更是不同凡響。唐三彩富有彈性的線條,既流暢又有力的組成形體,變化自然,生機勃勃,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是光輝燦爛大唐文化的一個體現。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則以馬和駱駝為多。

    古代唐三彩主要用于做隨葬的器物,稱為“冥器”。唐三彩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洛陽出土最多,長安和洛陽是唐代都城所在,是唐代政治、經濟中心,王公、官僚、士大夫以及富商的墓葬集中,所以唐三彩出土的數量也多,因而有“洛陽唐三彩”之說。

    酒器收藏:品味文化體現價值


    剛剛過去的蛇年春節,家住河南省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的劉小繼過得不同凡響,家里每天高朋滿座、喜氣洋洋。人家逢年過節都用美酒招待客人,他卻用幾千個樣式各異的空酒瓶開起了“以瓶會友”的交流會,讓來自焦作市的酒瓶收藏愛好者大呼“過癮”、“有意義”,也讓四鄰八鄉的人們在新春佳節領略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輪美奐:小小酒瓶讓他如癡如醉

    “這些酒瓶真是藝術品,真看著稀罕了?!痹趧⑿±^的家,秦先生不斷發出贊嘆。秦先生是專門約了朋友,駕車從焦作市區趕到劉小繼家的。雖然早有耳聞,可真正看到劉小繼收藏的酒瓶,他們還是非常吃驚。走進他的收藏室里,6000余個造型各異、美輪美奐的酒瓶,放在房間四面展柜上,就像一個博物館?!熬破吭谑詹亟缫话惚环Q為‘酒器’,收藏者主要收藏年代久遠且有一定造型的酒瓶?!痹谥袊?,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只是更多人關注的是“杯中物”,對于酒瓶并沒有太大的興趣,“許多人喝過酒,隨手就將酒瓶扔了,太可惜啦!”劉小繼不無遺憾。

    作為一個商人,劉小繼和酒有著不解的緣份,外出應酬推杯換盞在所難免,用他的話說,過去的自己幾乎天天泡在酒壇子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2008年,他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個猴子造型的酒瓶,一下著了迷。從此以后,除了生意,就是想著怎么收藏酒瓶,慢慢地,他竟然把酒戒了?!斑@時候才領悟到了真正的酒文化!”他感慨地說。

    為了收藏酒瓶,劉小繼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哪里有酒器展示會,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為了收藏,劉小繼還學會了上網與收藏者交流,他珍藏的一套德國火車造型的酒瓶,就是從一位在德國留學的上海學生那里淘來的。因為收藏,劉小繼還認識了不少外地的酒器收藏者。劉小繼說,現在他經常坐火車到外地朋友家里小聚,藏友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些是由焦作生產的?!吧鲜兰o七八十年代,焦作有大小酒廠百余家,當時最有名氣的武陟縣古寺酒廠還贊助過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名氣大著呢?!眲⑿±^說。當然,劉小繼的收藏可不止這些,像“北京天壇”、“桂林象鼻山”等,都是他的藏品。不過,劉小繼最鐘愛的還是一套以竹林七賢為造型的酒器,為了淘來這套酒器,劉小繼曾三次拜訪這套酒器的原主人,“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我收藏酒瓶的經歷也差不多”。頗有些傳奇意味的是,他曾收藏一套印有伊拉克前政府官員通緝令的酒瓶,但唯獨印著薩達姆照片的酒瓶多方尋找都沒有結果。焦作市的秦先生在參觀他的收藏時,突然想起自己有,“送給劉師傅就能湊成一套,我決定送了?!鼻叵壬敿幢硎?。這讓老劉欣喜異常,高興了好長時間。

    酒器之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是酒的包裝和載體。廣義上講,凡是與酒相關的器物均可稱為酒器,但人們一般將盛酒的器物和飲酒的器物稱為酒器,酒瓶作為盛酒的容器只是酒器的一種。研究我國酒文化的學者指出:酒器是隨著酒的產生而產生的,自古有之。商周時期,酒器主要是由青銅制成的,其中盛酒的有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甕、瓿、彝等,飲酒的有觚、觶、角、爵、杯、舟。

    古代平民百姓盛酒器最多的就是壇子了,這壇子的材料和樣式都大同小異,在當時應是最平常的。而皇宮貴族的酒器多是昂貴而華美的金銀器、瓷器等。當然作為裝酒的容器,比如游俠腰上的葫蘆,騎士鞍間的皮囊,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筒等,都應列入其中,不一而足。裝酒的容器發展到現在,更是千奇百怪、琳瑯滿目,從品種上看,有單瓶、對瓶、套瓶、系列瓶;從材質上看,以陶瓷、紫砂為主,還有金屬的、玻璃的、竹木的、瓜果的;從容量上看,大的可盛裝5000毫升、小的僅裝50毫升;從形態上看,有人物、動物、植物、交通工具、軍事兵器等,可謂千姿百態、造型奇特、設計精美、五彩斑斕。這些酒器不僅蘊含著文化的氣息,也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和感受,或欣欣之氣,或盎然古意,或大拙藏工,或小巧納志,讓人未啟而先怡其神。

    除了制作精致、用料講究、藝術性較高的酒瓶外,一些酒廠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利用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開發了具有紀念意義的系列酒,制作了具有紀念價值的現代酒瓶。1997年7月1日,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四川宜賓酒廠生產了“圓夢”禮品酒和“回歸喜慶酒”。為紀念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問世400周年,湖北李時珍保健藥品廠生產的“李時珍補酒”,以李時珍全身站像和半身肖像為造型,用著名特產竹、蛇、龜精雕細刻制作了藝術酒瓶。觀音、羅漢、鑒真和尚、釋迦牟尼、屈原、鐘魁、財神、關公、濟公、孔子、孟子、老子、張仲景、曹操、諸葛亮等諸多歷史和神話傳說人物都曾被酒企雕塑成藝術酒瓶。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里留?!鼻О倌陙?,小小的酒瓶見證了酒的生產、酒的飲用,見證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興衰,見證了世人的榮華富貴、貧困潦倒,見證了英雄豪杰的豪言壯語,也見證了才子佳人的情思愛意,它凝結了無數的文化信息,體現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收藏:體味文化,體現價值

    作為焦作市骨灰級的酒器藏友,中國中外酒器文化協會常務副主席、河南酒器收藏聯誼會會長王冀寧可謂名聲在外。春節專門參加“以瓶會友”交流會的他,看到劉小繼收藏的酒瓶后,興致盎然,當場為各位藏友講述了目前我國酒器收藏的大好前景:“酒器收藏山東人數最多,江蘇資格最老,武漢水平最高,咱焦作要做到的就是收藏的精品最多!”

    酒器收藏在國外歷史悠久,而在中國還屬于比較“年輕”的大眾收藏,近幾年才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起初只是有人收藏酒標,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藏熱的興起,酒器才被納入收藏品行列。

    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時代,酒由國家統一控制,生產企業普遍沒有營銷意識,當時酒的包裝十分簡陋,酒瓶造型單調,缺乏個性。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酒類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包裝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企業開始設計、生產藝術價值較高的酒瓶,值得收藏的酒器多起來。如今酒器不但成了收藏者的寶貝,酒器收藏也漸成氣候,形成了一個大的市場,收購、交流、出售等活動均納入其中,一些地區的收藏者還成立了酒器收藏協會,定期參加全國和地區的酒器展會,抱著自己的寶貝賺回自豪,也賺了大把的銀子,把酒器收藏這項藝術兼生意的活動做得紅紅火火。

    劉小繼坦言進行酒器收藏有三大好處:一是在藝術上獲得熏陶,二是能結交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三是在經濟上可以增值。為了收藏酒器,劉小繼經常參加全國的酒器文化交流會?!皝碜匀珖鞯氐摹坑选瘞е约旱木破烤鄣揭黄?,交流收藏心得,交換酒瓶?!眲⑿±^說,“這是收藏酒瓶的最大樂趣,也讓我認識了很多外地的朋友?!薄拔业倪@些酒瓶現在全都升值了,升值10倍以上的也有,有的酒瓶已經值千元了?!痹趧⑿±^的影響下,近幾年開始酒器收藏的焦作市孫先生已經嘗到甜頭了。孫先生的酒器大多是他在酒店飯店淘來,每個瓶子的成本很低,“有的根本就不用掏錢”。趙先生家里收藏了一只桃花扇酒瓶,一只山西的天壇特曲酒瓶……“這些好的酒瓶現在都比酒貴多了,有的酒廠停產了,市場上找不到貨,價格就會一路飆升?!睂κ詹鼐破黝H有心得的他介紹:還有一些具有古玩性質的酒瓶,升值空間就更大。幾年前他從古玩市場淘來一只清朝的酒瓶,瓷質,是馬的造型,當時覺得好看,花1000多元買下,誰知到年底就有人出價2萬元要買,他怎么都舍不得賣,現在價格據說又在攀升。

    酒器博物館:做酒文化的傳播者

    蛇年春節,在“以瓶會友”交流會現場,焦作酒器收藏第一人、70多歲的張汝??吹竭@么多的藏友歡聚一堂,不禁十分感嘆:“看到這么多的人喜歡收藏酒器,尤其是還有這么多年輕人,我真是太開心了,后繼有人了??!”得到了前輩們的肯定,劉小繼十分高興,他呼吁大家積極保護焦作本土老瓶,以免這些酒器外流?!斑@個交流會辦得不錯,今后我還會繼續辦下去,讓各位藏友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各自的藏品?!眲⑿±^說。

    對于劉小繼來說,有多少酒瓶就有多少個故事。在他家的收藏室里,小到0.025公斤一瓶的鹿龜酒,大到300公斤一壇的杏花村酒,應有盡有,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他家開眼界。這也讓劉小繼萌發了辦個酒器博物館的想法。

    “我希望有一天能辦一個酒器博物館,讓大家一起欣賞這些智慧和藝術的結晶,讓更多人了解到酒的歷史,弘揚中華文化?!眲⑿±^常想,如果將古今中外的酒器,各選一件陳列起來,當是一條永遠觀賞不盡的藝術長廊,人們在里面流連忘返、品味欣賞,那是多么難得的藝術享受啊。

    這兩年隨著他收藏的酒瓶越來越多,隨著他對酒歷史、酒文化研究得越來越深,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了,蛇年春節“以瓶會友”交流會的成功,讓他更加堅定了這一決心?!皠e看酒瓶不起眼,但它融陶藝、繪畫、書法、民間故事、風俗民情等于一體,展現了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眲⑿±^說,“我準備把這些年收藏的酒瓶整理一下,建一個‘酒器博物館’,舉辦酒瓶文化展,讓更多人了解酒的歷史,弘揚中華文化?!?/p>

    作為酒器收藏家,他不想讓收藏成為私有,他想讓他的藏品走出家門,走向更廣闊天地;作為酒文化的愛好者,他已經不滿足于做酒文化的收藏者、傳承者了,他正積極謀劃著做一個酒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

    相關推薦
    国产美女视频国产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