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陶瓷信息網網站!
    網站首頁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網 > 陶瓷文化 > 導航 >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窯文化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窯文化

    陶瓷文化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 磁州窯瓷器鑒別

    2021-07-10

    陶瓷文化。

    元朝的磁州窯依然燒造,與宋朝比較起來,就是體積龐大,這跟元人的大吃大喝精神有關。蒙古人不光尚白,還尚藍,所以孔雀綠釉也非常流行??兹妇G也叫孔雀藍。河北彭城出土過一件元代磁州窯四系壺,壺上寫著一首元曲:“晨雞初報,昏鴉爭噪,哪一個不紅塵里鬧?路遙遙,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見了?!边@說明了每個人在生活當中看不破紅塵,天天都在這里鬧,都爭名奪利。這件陶瓷壺上的元曲寫得非常生活化。

    山東蒙城還出土過一件元代米黃釉罐,這個罐上這樣寫道:“猛聽得情人呼喚,小妹妹不得方便。你敲得窗欞兒連聲響,險些兒不著爹娘瞧見?;5梦艺玖⒃陂T前,親親不知在哪邊?聽了一聲心肝肉兒,唬得奴渾身汗。告哥哥你且回家也,小妹妹不得回轉。聽言,好夫妻不得團圓?!边@是一個小說,表明當時有追求愛情,向往婚姻自主的意愿。

    通過瓷器中的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種很有意思的規律。唐代的長沙窯上寫過唐詩,宋代的瓷器上寫過宋詞,元代的瓷器上寫過元曲,到明清以后就是小說。唐詩、宋詞、元曲、小說,整個文學發展的脈絡非常清楚。它是由非常含蓄、高雅到非常通俗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漸變的。

    元朝人的性格就是粗獷直率,所以元代的中國瓷器也具有這個風格。粗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細節,這是元代瓷器的特點。

    延伸閱讀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制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制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樸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樸、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陶瓷文化:“遺珠草野”磁州窯


    草野之間,代有遺才。磁州窯系雖不能與五大官窯齊名,在“江湖”中的地位卻不可小覷。概因沒有“官家身份”,民間窯瓷若想在瓷林中揚名立萬,必須有過硬的釉色和造型。因磁州窯所有產品都直面市井大眾,物美價廉的要求使磁州窯系在粗瓷黏土原料上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內功,眾多品類風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縛,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磁州窯系最擅長的“獨門絕技”為釉下彩繪,又以釉下彩繪劃花最為精絕,其紋飾瀟灑自如,真切生動,渾然天成。磁州窯系卓然生存于民間,河北彭城、磁縣兩地為該窯系“宗主”,窯址遍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其粗獷豪放的風格,簡潔明快的線條風騷一時,又因造型立足于生活實用,大方樸素,堅固耐用,主要窯址千年窯火升騰而不滅,文史記載中“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譽。

    作為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也為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出現在明清兩朝。

    文獻記載上的缺失是磁州窯“遺珠草野之間”的一個側證,磁州窯的發展最早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于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這一點可以說明磁州窯雖為民窯,卻也身世不凡。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漸成一方“縉紳”,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于實用、美觀和經濟。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并將陶瓷技藝和美術糅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單從裝飾技法來講,磁州窯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開啟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制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產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明清彭城磁州窯可以說歷經辛苦,終成正果,朝廷在彭城設置了官窯,于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壇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瓷都。

    可惜好景不長,清末由于“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磁州窯也走完了其歷史進程。相對于宋代五大官窯,磁州窯瓷器因為大多是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產量很大,且流傳到今天的數量也要多得多。但要發現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脫釉的宋金磁州窯瓷器也不易。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磁州窯并非只生產白地劃花窯品,還有眾多的釉色及造型,不能忽視或混作它窯。筆者曾見過一只孔雀綠釉香爐,即為磁州窯產品,釉色神秘而又高貴。香爐在燒造的過程中經歷了低溫爐的烘烤,水汽蒸熱,紅色銅慢慢的變得耀眼,白色釉底襯在藍色之下,似華貴的綢裙?;鹣?,溫度慢慢降下來,噼噼啪啪,釉層如冰片般輕微開裂,開片細碎。從出爐的那刻開始,她華麗上演自己的美。

    這只造型優雅的香爐器型較小,高僅8.1cm,口徑7.3cm,可捧在手心。釉面有不均勻的氣泡,在燈光下閃如晨星,釉面光澤熒熒,有玻璃的瑩透光潔,還有一絲厚重感包裹在里面。香爐腹部、開片紋接處有點點藍斑,腹部、底部、內表層釉大片藍色,同屬冷色調的藍綠交會,使人聯想到孔雀王國河畔的少女,鮮艷嫵媚,而又高雅純潔??粗@個小小的香爐,思緒一瞬便到了千年前,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她從不屬于誰,她有著自己的美麗,高傲,神秘,而又孤寂,一個唯美的流浪者,一顆遺落在草野之間的明珠。

    陶瓷文化:宋元磁州窯瓷辨識


    磁州窯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重要的窯口除了河北省磁縣的觀臺鎮和彭城鎮以外,還包括河南的鶴壁窯、禹縣扒村窯、修武當陽峪窯、登封曲河窯,和江西的吉州窯等。這其中,磁縣的磁州窯燒造時間最長,瓷器品種最為豐富,也最具代表性,是其他諸窯口的集大成者,其產品也令其他一批瓷窯相繼模仿?,F下,通常說的磁州窯器主要指的就是河北磁縣的出品。在這個窯系之內,燒造的瓷器以黑瓷、白瓷、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等幾個瓷品為主,其中以白地黑花的品種影響最為廣泛。

    磁州窯始燒于五代到北宋前期,宋中期是其發展期,在金代得到了快速發展,到元代,由于燒造方法趨于隨便,制作粗糙而走向式微。由此可看到,宋代時,磁州窯胎質較堅硬和精細,一般胎壁見厚,胎色是青灰白色的。元代胎質就不如宋代堅硬了,較粗松,胎色呈灰黃色。磁州窯的瓷釉大部分是透明白色釉,在器物上看起來,白中微閃黃色,部分器微閃湖綠色。也有一部分黑釉器和綠釉器。磁州窯黑釉不是純黑的,而是黑中透出褐色。磁州窯的白釉黑彩器都是釉下彩,黑彩貌似全黑,其實也不是純黑的,而是在黑中微閃赭色。這種赭色較吉州窯器要顯得深些(吉州窯器上更要偏醬紅些),但也不到純黑,特別是在起筆和運筆之處,放大鏡下可清晰看出。磁州窯器器物釉面光潤,彩上也能見潤光。凡彩上無潤光者,要謹慎。

    磁州窯器一般都入過土,器物上應有被腐蝕的痕跡露出。釉面常見有細小開片出現,開片紋內可見土侵和腐蝕之痕。這種痕跡很自然,與用酸泡出的迥然不同?,F代仿品也常故意制造這種腐蝕痕跡,但常會露出人工作偽的痕跡。仿品其器物釉面的光澤是死板的,或猶如油漆過一般,毫無靈氣可言。腐蝕之痕常在刻花紋和轉折之處出現。真品土侵由紋路侵入,常達于彩面,造成有一種白色云霧狀物質覆蓋其上,這種覆蓋有多有少,無規律可循。由于是出土之物,露胎處點上一些熱水,可嗅到土氣。真品露胎處放大鏡下看有一種似玉質的肥膩感,偽品則顯干枯。

    磁州窯的裝飾工藝非常豐富,一種是運用刀具在器物上進行剔、刻、劃的裝飾工藝,一種是用毛筆在釉下畫彩,還有一種就是黑釉器和低溫顏色釉器等。在宋代,主要是黑彩繪畫為常見品。在刻、印的紋飾中,以白地黑花為多見,也有素白刻花的。在鑒識刻、剔類器物時,要特別注意其剔露的胎體上要能見到有一些細小的裂縫不經意地散布在四處,這是一個重要特征。此外,在刻剔的胎體上應留有刀痕,這種刀痕應是下刀干脆利落且剛勁有力的,在放大鏡下,能見到在開裂的地方胎體呈肥膩狀,且其中有褐色的鐵質點子,這也是一個鑒識的特征。

    磁州窯在明清到民國均有仿造,眼下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是新仿之品,胎釉均與真品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以化學藥品來偽造土侵和腐蝕之痕。偽品胎質常過細、過白,燒成溫度過高,敲起來音質清脆。仿品釉色常過于清亮,化妝土也常過細過白,常成石膏或奶油狀。偽品的繪彩和刻畫生硬、拙劣,極易露出馬腳。印花品線條模糊,珍珠地刻花顆粒大而均勻等等??傊?,偽品缺少靈氣,一般都表現得呆板、拙劣。因此,平時要多看真品,才能在市場上淘寶時,從比較中進行識別。

    陶瓷文化:磁州窯歷代陶瓷紋飾的演變史


    磁州窯紋飾(本文主要指用毛筆在瓷器上繪制的裝飾紋飾)是廣大磁州窯匠師在長期的制瓷實踐中創造的。受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技法的啟發,北宋初年,少數磁州窯匠師嘗試著用毛筆在坯胎上點、劃、涂、抹,然后掛釉入窯燒制,待瓷器出窯后,竟呈現出了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個別匠師的無意而為竟變成了全體匠師的蓄意之作。歷經宋、金、元、明、清直至現在,題材內容,由簡單到復雜,由質樸到精美;表現形式由白地黑花到紅綠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為我國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按照時間順序和藝術特點,我們把磁州窯紋飾的演變劃分為四個階段。宋早期階段,為磁州窯紋飾的產生時期。從藏品可以看出,該時期的磁州窯紋飾由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植物和簡單的花鳥圖案構成。幾何圖案一般為組合點圖案、線條圖案;植物圖案一般為麥穗、竹子;花鳥一般為折枝纏枝、花卉和喜鵲等飛禽。至此,磁州窯匠師開始像中國書畫家用筆在宣紙上書畫一樣在瓷器上書畫,使中國陶瓷由釉裝飾向彩裝飾轉變,開創了中國陶瓷釉下彩的新紀元。裝飾手法為白地黑花。金元時期階段,為磁州窯紋飾的輝煌時期??梢钥闯鲈撾A段磁州窯紋飾已發展成熟。由簡單的幾何圖案、植物圖案發展成為完備的花鳥禽獸、山水、人物畫?;ɑ茴}材以牡丹、蓮花、竹子居多;禽獸以龍、鳳、虎、魚、鶴、鴨、鴛鴦居多;人物以嬰戲、雜技、故事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從此以后,大量的詩詞、歌賦和諺語、俗語警句,通過書法裝飾在器物上。文字裝飾不僅有楷書、隸書、篆書、行書、草書,還有雙鉤體、飛白書等,林林總總,蔚然壯觀。至此,磁州窯紋飾已經完全具備了中國書畫的特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瓷畫藝術。裝飾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紅綠彩。明代至清中期階段,為磁州窯紋飾的低潮期。圖5是明清時期磁州窯藏品。該階段磁州窯裝飾紋飾已趨向簡約,題材內容雖然也有花鳥人物,但大多情節簡單,以單個人物或禽獸為主。至此,磁州窯紋飾告別了金元時期恢宏繁縟的豪華裝飾,步入了清新簡樸的“小品畫”裝飾的低潮期。裝飾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時期的白地黑花、紅綠彩外,這一階段又發展了白地黑花褐彩。晚清至民國時期階段,為磁州窯紋飾的復興期。圖6為晚清民國時期的磁州窯藏品。該階段磁州窯紋飾,已走出明清時期的低谷。紋飾的內容,既有山水樓閣、歷史故事,又有戲劇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水紋飾除反映傳統的“瀟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現的是太行山那種雄渾壯觀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圖案是宋代以來,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裝飾紋樣;歷史戲劇人物以三國宋元時期的英雄故事比較多見。

    陶瓷文化鑒賞-磁州窯陶瓷繪畫藝術鑒賞


    磁州窯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彭城觀臺一帶,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它以精湛的制瓷工藝與豐富多彩的裝飾藝術成就而載人陶瓷史冊。磁州窯陶瓷制品以多樣的裝飾形式及深度的表現內容,展現出藝術審美和文化內涵。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剔花、白地黑花、宋三彩、紅綠彩、翠藍釉等幾十種品類,各種裝飾品種淋浴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風雨與滋潤,絢麗多姿、爭芳斗艷。其中宋元時期的剔刻劃花,白地黑花,以及近代的民間青花,以其豐厚的藝術表現力為我們留下一大批極有價值的藝術精品。

    磁州窯裝飾技法是以繪畫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它以直觀的視覺形象,為產品增添美感與藝術欣賞價值。磁州窯制品的繪畫與紙上繪畫不同,它必須視陶瓷坯釉的干濕而或緩或進行操作,繪畫的布局也常因不同產品的器形特點,因形制宜而形成不同的繪畫風格,如有的畫面疏朗別致,簡潔典雅,有的繁縟致密,工筆細致,有的粗獷豪放。由此提升了裝飾的表現效果。實際上磁州窯許多陶瓷繪畫作品,其藝術鑒賞價值也遠遠超出其實用價值,而帶有強烈的藝術審美,宗教文化與民俗色彩。一件繪畫產品往往蘊涵各個時代深厚的文化氣息與藝術內涵與時代精神。成為我們研究古代繪畫藝術翔實的實物資料。

    磁州窯繪畫裝飾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中人們追求幸福,吉詳的愿望及情感的傾訴。繪畫內容豐富,有花鳥、山水、人物、嬰戲及詩、詞、曲,元雜劇,民謠等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題材與內容。具有吉祥意義的植物花草紋樣有蓮花、牡丹、菊花、竹葉、石榴及連綿不斷的卷草紋等等。它象征著人們對幸福的向往,對美好的歌頌憧憬,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深刻的含義。山水紋樣反映陶工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有的體現了文化人鐘情山水遁世隱逸的意緒。紋樣有的繁縟細致,有的則簡單幾筆而就,充分展示了磁州窯題材豐富,博采眾長及雅俗共賞等特點。

    磁州窯繪畫題材異常豐富多樣,包含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戲劇內容及民俗題材方面的內容,儼然構建出一條中國古代經典文化藝術畫廊,濃縮著博大精妙的文化意蘊與雄渾的藝術審美。紋飾中既有文人高仕琴棋書畫的生活場景,也有為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戲劇故事,民間傳說及吉祥圖案。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精致的理念精神。我國唐詩、宋詞、元曲、章回小說,代表了各個時代的文化成就,集中了中國文化精髓。古代磁州窯裝飾時均取為繪畫題材。磁州窯產品上繪出許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如“堯王訪舜”,“陳橋兵變”,“昭君出塞”等。再如“李白醉酒”《白樂天作詩》、《踏雪尋梅》等繪會描寫的是著名詩人詞人活動的故事內容。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君子,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頤敦愛蓮,蘇東坡愛硯,借喻了四君子的高風亮節,也成為彭城磁州窯畫工繪瓷的題材內容。一件民間青花瓷瓶上的《四愛圖》就描繪了古代四君子的故事。

    宋元以降,我國戲劇舞臺藝術達到很高的水平,它以膾灸人口的故事情節,“說、唱、做、打”的表演形式深深地融人人間,為庶民所喜聞樂見。戲劇藝術對磁州窯繪畫藝術風格形成很大影響。許多戲劇題材內容流行社會各階層,有的是畫工日??催^的戲劇場景,生動地活躍在他們的腦海內。如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故事:《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轅門射戟”;隋唐演義《瓦崗寨》中尉遲敬德“單鞭救駕”,救李世民的故事。唐代名將薛仁貴尋妻的故事《武家坡》;《西游記》中的唐僧取經及《聊齋》的“櫻寧圖”中的狐仙與才子的愛情故事等片段。戲劇題材繪畫特點是畫有圍墻,主題紋樣是戲劇主要內容的一出折子,繪在開光內,周圍是細密的邊飾紋框。畫工們將戲劇中這些耳熟能祥的人物及其故事情節繪在陶瓷產品上,供人們休閑之余品析觀賞,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畫匠繪瓷時,也會一邊繪畫一邊聯想著戲里的故事情節,或邊哼著戲譜唱句邊作畫。由于精神到位又很投人,繪畫時能夠聚精會神,一絲不茍,繪畫技巧也達到充分的展示。磁州窯繪畫裝飾的內容還有《張良賣劍》、《單刀赴會》、《麻姑獻壽》、《薛三娘教子》、《黑水國》、《風云三俠》、《游龜山》、《二喬讀書》、《朱元璋拜師》故事等。

    西游記是我國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后來出現小說,但最初的起源與流行時間,在學術界卻多有爭論。20世紀50年代彭城出土一件白地郝彩赭唐僧取經箱形枕。畫面繪有唐僧騎馬,孫悟空與豬八戒在前,沙和尚隨后的西天取經圖。據考,唐僧取經故事最早始于南宋,出現在彭城瓷枕上說明此故事元時已廣泛流傳民間。該枕繪出的紋樣比明代楊景賢《西游雜劇》和吳承恩《西游記》要早200年以上,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此枕還參加了中外文化交流展覽會。

    在美國西雅圖藝館,收藏一件彭城“滏源里三家造”白地黑花雜劇人物紋飾枕,屬精品之作。枕面描述了唐代名將薛仁貴功成名就榮歸故里尋妻的故事。畫面正中為三棵松樹,左邊一衛士牽馬在后等候,薛向一仆人作輯施禮做尋問狀,而屋內一人正做梳狀。枕面尖拱形繁縟邊飾紋形成一開光,突出了主題紋飾,起到烘托效果。前面為折枝花紋,背面為牡丹花紋,兩端為荷花紋。這此邊飾紋與輔助紋對于主題富寓意的釀造均有渲染效果。此枕繪畫筆法細膩,人物刻畫生動,故事情節突出,層次感強,紋樣布局得當,整個畫面疏密相宜,有一種韻律感,非常圓滿地體現出畫工匠心獨到的繪畫技藝,成功地表現了當時風行的尚武精神。彭城“滏源王家造”同“張家造”一樣,均為磁州窯著名的陶瓷作坊;曾生產出許多美侖美奐的瓷枕精品。

    一件元代婦人臥枕,一女子被刻畫成頭枕曲臂,作熟睡狀,神態自如,動作舒展,呈現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與祥和的意境。枕后以墨書有“至正貳年六月初四日陸仕安索申家窯”制。這是一件有明胡年款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社會民俗生活風情,審美雅趣與制瓷技術水平。佛教經過與各種宗教文化融會貫通,發展成有中國本土特點的宗教文化意識,除了佛教的圣花一一荷花是磁州窯產品的常見繪畫紋樣外,還繪出許多有關佛教故事的經典傳說。峰峰礦區文保所收藏一件瓷枕上,繪有《僧稠解虎斗》的佛教故事。僧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教教派領軍人物之一。其說以宗教實踐為根本,是長期在北方流行的以“四念處”法為中心的禪法。僧稠從僧出家,從道房學禪,后人少林寺詣祖師佛陀,歷史上曾獲得極高評價。僧稠一系的禪在中國曾取得“獨盛”地位,在長時期占有重要影響?!渡斫饣⒍贰繁憩F了僧稠見到兩只正在撕斗的老虎,他宣講佛教教義將二虎勸成和解的情景。另有一件彭城民間青花《達摩面壁》紋樣腰圓枕,描寫的是佛教禪宗創始人達摩自中國南方——葦渡江到少林寺,面壁十年刻苦修煉,甚至連鳥在其肩搭窩都毫不知曉的故事。后來達摩的后世弟子——六祖慧能,確立了在中國一度占主導地位的禪宗宗教?!哆_摩面壁》描寫了禪宗佛祖達摩以絕念精神,一心刻苦修練的故事。道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其中有許多傳說。如“八仙過?!?、“劉海戲蟾”等內容。還有一件青花人物紋樣撣瓶,描寫是道教《老子出關》圖,但此處老子不是騎牛,而是騎驢,體現出彭城瓷行畫匠的詼諧情趣。

    彭城出土一件白地黑花雙鳳紋四系瓶,瓶體被分割成兩個開光,框內各繪有一鳳凰。鳳凰作展翅翱翔狀,風的腹部被想象般繪成朵朵祥云,整部畫面形象逼真,充滿新意,極富想象力。歷史上,鳳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瑞鳥,而被歸納為形象美,五色備舉,光彩奪目,凌風蹈云,翱翔四海之外,集中每一身的美麗形象。鳳充滿智慧,清逸高潔,能歌善舞,象征歡樂祥和,安寧幸福。它又是成雙結隊的鳥,象征愛情純潔,姻緣美滿。鳳凰還被用于宮廷皇后專用的紋樣。此四系瓶大約是供達官貴人甚至宮廷使用的貴重器物。

    磁州窯畫匠通常將幾種不同紋樣組合或分割,繪制在瓷器上,用意在于賦予更多的吉祥含義與審美情趣。諸如“龍鳳呈祥”、“松鶴延年”、“麒麟送子”、“五福捧壽”、“喜鵲登梅”、“雪中送炭”、“青花芙蓉”、“遠山清水”、“望月山水”、“雙喜臨門”等。

    磁州窯的花卉繪畫采取了更加活潑創新的形式。它常將幾個視覺美學因素組合一道,使其形成更加豐富的吉樣寓意。如菊花有席片菊,鐵鎖邊菊,黑葉菊、三根柱菊、松珍菊、釣菊、蔥花菊、團菊。梅花則有五瓣梅、纏枝梅、青花梅花、魚鱗梅花、竹葉別梅等。再比如竹藍桃紋、博古紋、富貴邊博古紋、梅花邊博古紋,燈簍孔牡丹等紋飾即屬此類,這些紋樣多裝飾在碗、盤、碟等日常生活用瓷上。

    彭城磁州窯陶瓷畫匠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他們在瓷器上還繪出大量的中國北方當地土生土長的花草紋飾,如鬼佛手,鳳仙花、石榴花、打碗花、紅桃、梨果、柿餅花、菜瓜紋、蝴蝶花、豆芽菜花等等。其中許多紋樣裝飾如豆芽菜,梨果、風仙花、打碗花及柿餅花等,均取材于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區獨有的花卉野草。這類獨具濃郁地方特色的紋樣群,填補了過去官窯繪畫藝術所空白的缺憾,豐富了中國陶瓷紋樣裝飾藝術,也成為北方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

    總之,磁州窯陶瓷繪畫藝術畫技高超、題材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藝術內涵,許多繪畫技法對后世影響很大,值得我們深人研究。

    磁州窯文化吸引全球眼光


    這是一塊約有5萬平方米的巨大廢墟,盡管當地老百姓在上面都種上了玉米,但這里有一種特有的古老文化氣息深深地吸引了人們。在這里的斜坡上、道路邊、玉米地里,到處都分布著大量的古陶瓷片。

    我國著名考古學者陳萬里先生1951年在觀臺的舊渡口等候渡河時發現觀臺鎮的這片廢墟時,這位老前輩對河邊的一大片完好無損的窯址勘察后,發布了一條轟動世界的消息:這是目前尚存的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磁州窯觀臺窯址!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磁州窯創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有延續。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迄今人們已經發現,在觀臺鎮和彭城鎮兩地,古窯場多達200多個,在方圓百里之內,古窯遺址一個挨著一個,密密匝匝,層層疊疊,蔚為大觀。在兩鎮的周圍,幾十座高幾十米、長數公里的古代瓷渣堆積如山,瓷渣在地表以下深度竟達6至9米!在這些龐大的瓷渣堆積中,埋藏著歷代精美瓷器和瓷片標本。

    走進元代饅頭窯,可見到當年的爐膛,燒紅的爐壁、灰白的殘渣和散亂的元代黑花白釉瓷片,有些瓷片上清晰地寫著各種民間文字。

    磁州窯古品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的珍貴藏品,觀臺鎮的海外客人也絡繹不絕。英國人來了、法國人來了、美國人來了,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學者和臺灣同胞在觀臺更是對祖國的磁州窯文化一見鐘情。世界的眼光聚集到了觀臺鎮,聚集到了中國的無數充滿先人心血的磁州窯作品上。

    “磁州窯的研究是從國外開始的?!焙颖笔〈趴h文物所所長兼博物館館長趙學鋒說,“直到現在也是國外的熱度高于國內?!?/p>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磁州窯文化藝術研究出現高潮,英國、瑞典和日本的許多陶瓷專家都對磁州窯文化及藝術進行專門研究并有很多著述。1980 年,美國學界舉辦了一個“磁州窯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包括日本、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專家。接下來,土耳其、斯里蘭卡也分別舉辦了中國磁州窯陶瓷展,日本一些地方還成立了專門的磁州窯研究會。

    首屆國際磁州窯論壇、中國古陶瓷學會2010年會暨磁州窯學術研討會在邯鄲舉行,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紛紛派學者和磁州窯窯作品收藏家們與會,臺灣、香港及故宮博物院、景德鎮方面也有代表來參觀研討,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特區政府顧問、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著名收藏家張永珍女士專程來參加這次盛會的開幕。

    在這次盛會上,海內外的學者首次交流了磁州窯文化在海外各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中國學者王建保介紹,在公元795年的唐代,傳說有中國陶匠十人,到泰國傳授燒瓷技藝。到公元14世紀的元代,素可泰國王藍摩甘亨王為發展泰國陶瓷業,利用到北京進謁元朝皇帝的機會,歸途經磁州窯時,又招聘了中國匠師到素可泰開窯傳藝,使泰國陶瓷業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韓國學者高美京則是介紹宋代新安號在韓國水域沉船中發現磁州窯作品,闡述了宋代和明代磁州窯同朝鮮半島之間的密切聯系。高麗鐵畫青瓷、鑲嵌青瓷以及朝鮮粉青沙瓷與磁州窯產品在紋飾和造型方面的相同點中找到了線索。日本愛知縣陶磁資料館森達也先生介紹,從8世紀開始,伊斯蘭陶器的釉上彩在伊朗、埃及、伊拉克等地,就受到磁州窯文化的影響很大。

    中國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1000多年前,西方還不知道陶瓷為何物時,中國的磁州窯制作工藝和技術就在全世界發揚光大了,這是中國人值得驕傲的事。

    磁州窯系發端于唐代北方的工藝傳統,在宋代成為盛極一時的名窯。自宋至今,磁州窯的大規模生產貫穿幾個世紀。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地方志記載民間仍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譽,民國時期一度還有“千里彭城,日進斗金”的盛況。

    日本陶瓷專家佐藤雅彥在他的論文中寫道:“在中國陶瓷中,磁州窯陶瓷也許是日本人最喜愛的。這是由于它充滿著一種珍罕的古拙氣息?!?/p>

    來自英國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中國展覽館的霍杰淑女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大英博物館從1876年開始就有大量的中國陶瓷作品收藏,其中就有磁州窯作品,在數千件中國陶瓷藏品中磁州窯就有200多件,而在英國的一個叫曼徹斯特的地方,中國的磁州窯藏品還有很多。她說,這次他看到磁縣建設的中國磁州窯博物館、古窯遺址等印象太好了。

    在彭城遺址我們看到,座座古窯爐靜靜地矗立,水井和耙池點綴其間,滿目是用制瓷模具“匣缽”壘砌的院墻。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磁州窯(鹽店)遺址博物館館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劉立忠向我們介紹,上千年來形成的磁州窯工藝分工簡直太精細了!從陶土到一件陶器出爐,共有72 道工序,光是工匠名稱就有42個之多,僅燒工這一個環節就需要三班倒,沒有40多個人完不成制瓷的全過程。

    我們欣喜地看到,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磁州窯遺址就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河北省邯鄲市提出為磁州窯陶瓷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投資5000萬元的磁州窯博物館已經在磁縣建成,另一項投資4億元的磁州窯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在磁縣正式動工。另一方面,邯鄲市政府已經把磁州窯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名片來保護推廣,隨著磁州窯文化的知名度越來越提升,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海內外朋友參與到保護這一世界文化遺產行列中來。

    相關推薦
    国产美女视频国产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