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識。
高足碗——碗的一種式樣。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
taoci52.com精選閱讀
明代宣德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觀賞
明代青花瓷器是其時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洪武時期 既有元代風格,又開辟新樣,出現出過渡時期的獨特風格。玉壺春瓶及執壺由元代的瘦長器體而演變為粗碩豐圓,大尊、雙耳瓶、墩碗、軍持、盞托及折沿、菱花口大盤類,均古樸莊嚴,也有更加秀氣圓潤的盤、碗。其裝飾工藝,器內陽文印花,外壁以青花裝飾,是為元代樞府窯及元青花武藝的繼承。南京明故宮御帶河和北京的元、明宮殿遺址,于1964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殘瓷,表明此時有青花云龍盤,外壁青花,里壁模印云龍紋飾,盤心畫有長腳形快意云紋 3朵。厥后的永樂、宣德以致正德、嘉靖時均相沿這一裝飾,但洪武時快意形云的云尾較長,顯得飄灑流通。
宣德青花瓷較多新樣,如石榴式尊、獸耳四方折角八棱瓶、貫耳瓶、盒、匜、豆、盂、爵、花盆、文具、筆管、龍柄鳳首流壺、天球、梅瓶、龍缸、罐、出戟蓋罐、爐、缽、花瓶、厚胎大碗與骰盔等。此時所制的大盤比永樂時多。有一種86厘米之特大盤,繪以九龍海水,為此中之最。景德鎮御器廠遺址也曾出土了各式瓶、盆、缸、盤,大器許多,補充了傳世品之缺。中型器以收口、折沿與菱花口為常見,在今故宮博物院所藏的 750件宣德青花器中就占50%以上,只有2件書款。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樣圖
明 宣德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擺設品
高18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7.8厘米
碗撇口,深腹,豐底,高足中空外撇。通體青斑紋飾,內口沿繪海水紋,碗心為團龍紋,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外壁繪波浪濤天的海水之上飛奔的行龍,模樣形狀威猛強健,有翻江倒海之勢,氣魄磅礴,足柄為江芽海水紋。
明宣德官窯青花海水云龍紋高足碗瓷器特點
宣德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于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而宣德青花海水云龍高足碗就是其代表的器形之一,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帶有龍鳳紋樣的瓷器,并禁止民窯燒制。此器形制別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澤濃重艷麗,繪制精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明宣德官窯的典型器,除繪海水龍紋,尚有纏枝花卉作裝飾。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宣德青花海水云龍紋高足碗。
宣德青花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明,《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青花海水云龍高足碗胎質潔白細膩,白釉泛青,碗壁呈半透明狀。高足碗又稱“靶碗”,用作供器,也稱作“佛碗”。高足碗燒制始于元代,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大量燒制,在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流行,濃、淡青花相互輝映,襯托主題紋樣,耀眼醒目,圖案產生立體感和真實感,使青花瓷更具有藝術風韻,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同時反映出景德鎮窯嫻熟地運用青料來燒造不同色調的青花瓷,使青花瓷的制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龍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龍高足碗通高10.5厘米、口徑15.8厘米。撇口,弧腹,高足中空。內壁印兩條暗龍紋。外壁以淺淡的海水紋襯托色澤濃重的游龍,足柄繪淺淡的海水烘托濃艷的壽山,對比強烈。碗心書青花“大明宣德年制”雙圈楷書款。工藝精湛,標志著宣德時期對青花料的控制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龍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龍高足碗高10.7厘米 口徑15.5厘米 足徑4.7厘米。碗撇口,弧腹,下置中空高足。器飾青花紋樣,主題紋飾以淡筆描繪海水,重筆繪行龍紋,海水洶涌澎湃,雙龍騰越于海面,形象矯健威猛,生動活潑。器內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高18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7.8厘米。碗撇口,深腹,豐底,高足中空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內口沿繪海水紋,碗心為團龍紋,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外壁繪波浪濤天的海水之上飛奔的行龍,神態威猛矯健,有翻江倒海之勢,氣勢磅礴,足柄為江芽海水紋。
龍紋是明清官窯瓷器典型裝飾紋樣之一,形態多樣,有云龍紋、穿花龍、趕珠龍、蓮池龍、海水龍紋等。
元青花高足杯
元青花是大家對元代青花瓷的簡稱,大家都知道,景德鎮是一個產瓷器的地方,更是一個產好瓷器的地方。
世界的瓷器看中國,中國的瓷器就要看景德鎮了。工匠精心的打磨,選用最合適的原材料進行燒窯,最后得到的青花瓷器,來之不易,確實是精品。
其實青花瓷并不是元代才有,它在唐代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到了元代才開始盛行,所以大家經常會提到元青花,就是這個道理了。
青花瓷器上有很多圖案,這些圖案雖然多,但并不雜,給人一種很有層次的感覺。簡約大方又不失工藝,應該可以用來形容青花瓷器了。
青花瓷器一般以大件為主,厚重感與生俱來,又具有獨立于世的特色,簡單端莊,絲毫不會覺得沒有氣勢,很多都運送進宮廷當中,深得皇上嬪妃的喜愛。
而在這些青花瓷器當中,高足杯作為一種新奇好看的玩意得到了眾多人士的喜愛,它的外形獨特,與平常用的盤子杯子不一樣。
高足杯顧名思義能夠猜到它的樣子其實和杯子有些相似,簡單的看來,就是放大了很多倍的高腳杯,腹部鼓起,足內是空的,但是四周呈弧形的壁很厚實。相對于很多的青花瓷大件來說,高足杯的質地已經算得上是很輕薄的了。
它的外形圓潤,不會有磕磕碰碰形成的劃痕,更不會因為技藝不精而導致的觸摸起來劃手的狀況。整個青花瓷器都是具有形態美的,像一個個美麗的身姿曼妙的姑娘,身體線條輪廓清晰可見。
元青花高足杯的花紋很是流暢,就像是某位書法家寫的行草,流暢狂野,但是并不雜亂,反倒簡單有序,著實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與手藝。
青花高足杯上的花紋多成灰藍色,看上去淡雅溫和,或者深藍色,明亮有個性。但是整體上看,色差不會太大,基本上是均勻的狀態,恰到好處的色彩勾勒出一筆筆殿堂的盛況。靈動的花紋小巧可愛,如果是碰到花紋生硬,沒有一點柔美之氣的話,就應該仔細辨別了。
一般來說,元青花高足杯的價格在百萬以上,價格昂貴,但是也證明了其珍貴之處。元青花高足杯更是被作為元代瓷器的一種典范。
如果有看上元青花高足杯的小伙伴,認真辨別之后就入手吧,寶物不常有喲。
光緒青花高足盤
光緒時期瓷器的器型很多,晚清以來各時期的傳統器型都有燒造,還仿制古器,一些已消失的器型在光緒朝重又出現。光緒瓷與康雍乾瓷相比自是不能同日而語,但在咸豐以后的整個晚清時期,它的瓷質是最好的,有的已接近現代瓷。光緒瓷器在裝飾圖案上,傳統的紋樣普遍使用,仍以吉祥福壽內容為主。
這對高足盤高8.5厘米,盤口直徑3.7厘米,足徑6.5厘米。它因瓷土淘洗較細,胎質較細密,釉色潔白,青花色調淡藍清新。此時有一些器物開始使用“洋藍”,其發色為俗艷的藍紫色。高足盤是隋代器物中最典型的器型,淺盤,口沿略外撇,盤心平坦,盤下為喇叭狀高足。其紋飾為首尾蟠龍組成的團花圖案,叫團龍紋。團龍紋最早出現在元代晚期,一般為盤碗杯類的主題紋飾。
這對高足盤中的團龍紋,線條簡單,以一道粗深的線條畫出龍的動態,以細淺線條繪龍鱗。鬢發散亂,龍頭平伸,龍嘴大張,龍睛無神,龍齒畫成整齊的一排,右爪前伸如推物,左爪后伸像是背在身后,一副龍鐘老態。龍身近似于蛇身,尤其是尾部,雖有動感,但不是騰躍而是扭動?;鹧娴漠嫹üP觸生硬,動感不強。盤外壁以色調濃艷的青花繪3只寓意吉祥的蝙蝠。蝠紋雖呈圖案化,但雙目點睛,須毛清晰。盤足部繪海水紋。歷史發展到光緒一朝,已是到了滿清王朝的末期,內擾外亂,國力貧弱,其反映到瓷器上的龍紋也沒有了清初時期的兇猛威嚴了。
青花高足盤
高足盤最早發源于隋朝,盤子內部平坦,足高而且大,盤壁直且淺,盤的中心有一些印花,刻畫成一圈一圈的模樣,到了清代挽起,高足盤成為了一種數量很多的瓷器,但是它的器型與隋朝時候的高足盤有所差距,盤壁多是弧形,足變成了喇叭形,高高的,比隋朝時候的足更細一些。
青花的高足盤主要是出自于清代乾隆時期,釉色青色和白色有所交融,青花在暈染的過程中散開下沉,氣泡是很細小的,所以整個釉面光潔靚麗,制作水平很高,青花額紋飾是青花高足盤的一大特色,兩點成線,中間天佑色彩,線條流暢優雅,層次清晰,嚴謹細膩的畫風,更是能夠吸引人。青花高足盤有敞口的、撇口的、斂口的,尺寸大小不一樣,各自有各自的風韻。
青花瓷又被稱為白地青花瓷,簡稱是青花,是中國歷史上,陶器燒制中的一種珍品,青花瓷一鈷礦為原料,在胚體上描繪紋飾,再加上一層層的透明釉,經過高溫的灼燒,在燒制之后的鈷礦成為了藍色,具有色彩穩定、顏色亮麗的特點。
明清時期的青花瓷是一個轉折,在明代宣德年間,青花發展到了一個頂峰,清代康熙的時候五彩的青花成為了新寵,中的來說,這些時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藝眼睛精致,還伴隨有寫意的繪畫,之間還蘊含有中國書畫的獨特魅力,在清末年間,青花瓷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青花高足盤大多優雅端莊,線條優美,器型很規整,胎質純凈細膩,雜質少,胎體的厚薄是得當的,紋飾的繪畫工藝也是很精致的,題材豐富多變。在2005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專場上,由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以RMB 63,800拍賣了一件直徑40cm的清中期青花高足盤。淺盤,高足外撇,盤心繪纏枝蓮和蝙蝠,足上繪螭龍靈芝紋,形制巨碩,紋飾規矩。
瓷器是很容易打碎的,所以能夠收藏到一件青花瓷器,如果是完整的,直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近年來,青花的市場價格越來越高,精湛的工藝引得很多人的揣摩和學習,自安然也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喜愛,所以在選購青花瓷器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查看,是否為真的青花瓷器。
元代高足杯及圖片
元 龍泉窯青釉褐彩高足杯
它是蒙元嗜酒習俗的見證,它是元代制瓷業大發展的象征;它的造型迥異于前代同類作品,在元代,它還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和卵白釉的新品類;因元代天才瓷匠的潛心琢磨,得以獨創出世所罕見的品種;同時,它也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黑陶高足杯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最早高足杯始于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其中黑陶高足杯是目前已知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高足杯
隋 白釉高足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時隨著釀酒技術的進步和飲酒之風的日漸盛行,酒器也隨之得到不斷地改進,經過歷朝歷代的積淀,衍生出名目繁多的杯類酒器,高足杯也是其中之一。
唐 青釉花口高足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對這種上部為杯或碗形,下部為高柄當足的器物,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沖《三楚新錄》才出現“高足碗”的名稱。
宋 白釉花口高足杯
故宮博物院藏
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銅酒器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就有高足杯;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盛行,漆制高足杯頻頻出現;秦漢時期,玉質高足杯風靡一時。進入南北朝以后,青瓷燒制的杯類產品大量涌現,及至隋唐宋金時期,都有高足杯出現的痕跡
元 龍泉窯青釉褐斑高足杯
元代高足杯造型迥異于前代
1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同時也帶來了以高足杯作為酒具的器用習慣,這種用五指抓握的豪邁飲酒方式與宋人斯文的飲酒方式截然不同。同時,草原文化的審美趨向也使得元代陶瓷出現了許多新面貌,從品種到紋飾、器型,無不與宋代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元 龍泉窯青釉高足杯
與前代瓷質高足杯相比,元代高足杯的器型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杯身敦厚似碗狀,長柄小圈足的造型的高足杯給他們帶來了生活方式上極大的便利,修長的把柄便于他們系于腰間或掛在馬背,高足杯遂也被稱為“馬上杯”。同時,在釉色上,如元代的景德鎮窯在陶瓷品種上創新了卵白、青花、釉里紅、銅紅、鈷藍釉瓷,開啟了中國陶瓷史上彩瓷主導的新風尚。景德鎮窯不僅成功地燒制了青花、釉里紅高溫釉下彩瓷高足杯,還獨創出精美絕倫的高足轉杯。
元 龍泉窯青釉八寶紋高足杯
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高足杯在元代極為盛行。從考古發掘來看,南北窯口皆有高足杯出土,但就元代高足杯來說,以江西景德鎮窯和浙江龍泉窯為多,其中,景德鎮窯的產品最豐富。
元 青花詩文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館館藏
有人對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數量做過統計,得出“就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說,高足杯約占22%”的結論。
元 卵白釉印花荔枝紋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館館藏
1980年11月江西省高安縣發現的元代窖藏,出土瓷器239件,其中高足杯54件,包括青花高足杯9件,釉里紅高足杯2件,卵白釉瓷高足杯14件,龍泉窯高足杯29件。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龍紋高足杯
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鎮湖田窯清理了一處元代“樞府窯”遺址,據統計,此次出土的樞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為常見,數量占總數的95%以上。
元 青花云龍紋高足杯
1982年發現的江蘇省丹徒縣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高足杯6件;1984年發現的安徽歙縣元代窖藏,出土瓷器109件,其中高足杯5件;1987年4月發現的赤峰市大營子公社哈金溝村元代窖藏,出土瓷器86件,其中有青花龍紋高足杯5件。
元 釉里紅斑高足杯
構思奇巧當屬高足轉杯
高安市文物局局長、高安元青花博物館館長劉金城稱,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中原的陶瓷工藝也受其影響而發生改變,元代陶瓷工藝也隨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從造型到裝飾,有了諸多創新,更多地體現出蒙元文化的特征和符號
元 釉里紅菊紋高足轉杯
高安市博物館館藏
例如元代的景德鎮窯高足杯不僅在釉色上創造出青花、釉里紅、卵白釉等,還在器型上獨創出精美絕倫的高足轉杯。高足轉杯的足與杯底結合處不同于一般的高足杯,杯底心有一圓錐狀“公榫”,嵌入足端的“母榫”中,杯體可左右轉動。
元 龍泉窯刻花一束蓮紋斂口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館館藏
1984年江西省南昌縣小蘭鄉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轉杯,該杯整體似高足盤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盤中杯足上,杯體可左右轉動,可謂構思奇巧,工藝精湛,為南朝青瓷中難得的珍品。
元 釉里紅彩斑堆塑螭紋高足轉杯
高安市博物館館藏
高劉金城舉例稱,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紅彩斑堆塑螭紋高足轉杯就是一件迎合草原民族的生活習性而生產的高檔工藝品?!肮糯菰褡寰幼∮跉址亢蛶づ裰?,他們席地而坐、就地而臥。當尊貴的客人到來,他們會用外壁堆塑有龍紋或特殊裝飾的高足轉杯盛著馬奶和美酒,轉動杯身,當龍杯紐朝著誰,那他就是今天帳房內最尊貴的客人,這是蒙古人最尊崇的待客禮節?!?/p>
明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小小高足杯竟拍出大價錢
因存世量較少,目前市場上傳承有序、精致、保存完好的高足杯才能在拍賣會場上拍出高價,甚至是天價。
明成化 斗彩團蓮紋高足杯
雍正琺瑯彩描金高足飛燕杯
琺瑯彩器,指在養心殿御作坊制成的彩繪瓷、銅及料器。養心殿毗鄰帝王住處,便于圣上直接檢察成品??滴鯐r期,歐洲藝匠進宮謁見,推動琺瑯作的成立及新色研發,宮廷御作遂在江西景德鎮燒制之白瓷上繪琺瑯彩料,制作精致華美的御瓷。
作坊臨近宮廷畫院,中外畫師也曾奉命在器上繪圖添彩。受西洋畫師直接影響,彩瓷繪飾甚具洋風,著重模仿自然,以光影明暗營造質感、深度及透視。是專門為皇帝燒的御用瓷,存世稀少,尤顯珍貴。
珍貴的琺瑯彩瓷為皇帝”內廷秘玩”,世間不得所見。因為燒制不易和太過珍貴,且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宮燒制,僅供給宮廷之內皇室貴戚使用,部分才會賞賜給有功大臣作為傳家寶世代相傳。
現存的琺瑯彩瓷器大部分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數量極少??涤呵谱鞯漠嫭m瑯器,無論是何種材質,包括瓷胎,都是成對燒制。
此對琺瑯彩描金高足飛燕杯,器型靈秀,造型比例勻稱且恰到好處,杯心精繪“雄雞課子圖”,寓意多子多福,并且教子成材。而色彩運用可謂精彩,飽滿且過渡自然,藝術造詣極高。
單看到此杯會聯想到杯里的瓊漿玉液,有種讓人垂涎欲滴的感覺。外壁繪金雀數只上下飛翔美不勝收,金雀畫工了得,形態各異并無重樣,細節表現尤為精彩,腳爪、鳥喙、羽毛都是絲絲入扣雅趣十足,把雍正帝所喜愛的“雅趣”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此單杯一只,已相當可貴,一雙更是世間難求。
古代陶瓷造型:碗類
平底碗 又稱實足碗,碗式之一,東漢至唐均可見到。其平底是在制坯過程中對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藝制成。東漢時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的平底碗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碗口較大,腹淺,小平底。東晉碗底出現足臺,平底寬大。南朝時足臺明顯,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為璧形,中心內凹,足圈較寬。足中心內凹處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燒造玉璧底碗的瓷窯有邢窯、定窯、鞏縣窯、越窯、長沙窯、渾源窯、柏井村窯等。
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處下凹而形成四瓣花邊狀。通常下凹處的腹內壁都有凸起的豎向線紋,好似花葉的莖脈。
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稱斗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斗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窯燒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諸葛碗 又稱孔明碗,宋、明時期常見的一種碗式,始見于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面有孔與空腹相通。此獨特造型,源于"三國"的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屢遭敗績,困守不出。亮修書遣使贈巾幗衣物以羞辱之。據使者回報,懿閱札受禮不怒,卻詳詢丞相寢食辦事之繁簡,繼言:"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為惑敵 ,乃于對方來使刺探時,用雙層碗進餐,明示食可盈碗,實僅上層有飯。后世遂稱此種雙層碗為諸葛碗,亦稱孔明碗。用途為供器。龍泉窯燒造數量最多,明、清景德鎮也有燒制。
臥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開始流行。1980年北京豐臺金墓出土有耀州窯刻花臥足碗,形式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內凹,底足無釉。
折腹碗 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種。
雞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 仿制。
宮碗 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谘匚⑼馄?,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并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仿制。
盉碗 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 俗稱"骰盔子",碗式之一,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形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內底。
攢碗 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一種成套組合餐具,見"攢盤"。
凈水碗 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谖⒊?,圓腹下收,假圈足。凈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蓋碗 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扣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的一種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知識:高足碗》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知識:高足碗》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