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田窯瓷器鑒別。
湖田窯瓷器釉色屬于青白瓷,類似于影青,是江西景德鎮燒造的瓷器,宋元時期流行于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
湖田古窯遺址始于五代,終于明。其遺址位于今景德鎮市東南竟成鄉湖田村,遺址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五代時燒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創燒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稱“影青”。青白瓷釉層透明度高,光澤度強,釉中氣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裝飾,線流暢、靈活;刻線深處釉厚,呈青色,釉層薄處色淡泛白,釉色和紋樣互相烘托,藝術效果極佳,為湖田窯青白瓷獨特成功之處。元代創制了釉里紅和卵白釉器(樞府器)等著名品種,并是青花的重要產地。明代只見青花和白瓷兩種。青花多以“蘇麻離青”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盤,紋飾繁縟華麗,多為藍地白花;晚期紋飾簡潔、疏朗,器皿有高足杯、折腰碗等。
湖田窯五代時燒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潔白,產品以盤、碗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燒法,燒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簡單,瓷胎較厚,釉色偏灰或米黃。多光素無紋飾。這一時期的產品,尚不具備影青瓷的基本特征。北宋中晚期,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藝逐漸完善,拉坯成型技藝日趨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膩至極,湖田窯瓷器造型規整秀美,顏色簡約素雅。
湖田窯瓷器,考古發掘證明,其在五代主要燒造青瓷和白瓷,宋代創燒青白瓷,元代主要燒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青白瓷等,明代以燒造青花瓷為主。特別是其在宋代所首創的青白瓷,代表了當時青白瓷燒造的最高水平,若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來形容,恰如其分。
湖田窯瓷器鑒別湖田窯瓷器首先從釉上看,真正的湖田窯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勻,積釉處多發青色,上手后潤滑挺括,叩之清脆悅耳。而仿品施釉均勻,釉薄而無神,上手后發飄,發色青綠不一,摸之釉面發澀、發黏。
二.從湖田窯瓷器底足上看。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滿釉的,多為墊燒,由于胎土細潔,所以墊燒處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況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為人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發軟,為提高檔次還多有滿釉現象,正如這件仿品的底足一樣,圈足很矮,滿釉但無神。
三.從湖田窯瓷器工藝上來看。湖田窯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圖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處釉水有厚有薄,積釉現象明顯。而湖田窯瓷器仿品多為機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細,一般圖案較清晰,釉色均勻但偏薄,無積釉與沉著感。
四.從棕眼進行瓷器鑒別,棕眼是湖田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型土浸斑。
taoci52.com小編推薦
湖田窯影青瓷器圖片及價格
中國瓷器種類真的是太豐富了,每一個朝代拿出來都是一部精彩的瓷器史,因而,在收藏瓷器方面,不少人都沉迷其中,為這些古代留下來的精神文化瑰寶而癡迷。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湖田窯影青瓷器,這也是宋代一個非常有名氣的瓷器。
說到瓷器,我們都會提到景德鎮,但你知道嗎?景德鎮其實是一個統稱,在景德鎮下面還有很多細分的村落窯口,這些窯口燒制出來的瓷器各不相同,千姿百態,風采迷人,湖田窯影青瓷器就是來自于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
湖田村在五代時期就開始燒制瓷器,當時燒制的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色青灰,白瓷潔白如玉,因瓷器精美因而備受世人喜愛。當時湖田村生產的瓷器多以碗、盤為主,非常實用。到了北宋時期,早期的湖田村窯口開始使用仰燒法來燒制青白瓷唇口和葵口碗。這種燒制方法燒制出來的瓷器造型簡單,胎質較厚,釉色偏黃,沒有紋飾,因而此時的湖田村瓷器還未被全國熟知。
到了中晚期的時候,湖田村采用表面風化的瓷石原料,經過淘洗澄湛等工藝,逐漸制成完美瓷器。尤其是后期采用旋坯工藝,使得瓷胎更加薄細,造型規整秀氣,碗口口徑達到20厘米,而碗壁卻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徑薄胎器物,即使是到了明清時期也無法再造,足見當時湖田村的燒制工藝達到了何種地步。
這個時期的湖田村在燒制瓷器的時候,用釉灰量非常大,而且釉熔融透明度高,氣泡、殘留物很少,釉色也慢慢轉向淡青白色、湖綠色,給人純凈明澈之感,大大增強了瓷器的紋飾效果,給人一種全新美感,后逐漸形成聞名世界的湖田窯影青瓷器。
湖田窯影青瓷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棕眼,坯胎以生料為主,經過高溫燒制,產生氣泡,并經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沒有填平,后來就形成了大小不一樣的棕眼。
湖田窯影青瓷器的造型非常優美,技藝更是舉世無雙,尤其是在刻花、劃花方面,更是后世都無法比擬的。這時候的湖田窯影青瓷器充滿了生活氣息,很多紋飾都與百姓的喜好、生活有關。匠師們根據構圖的需要,每一個線條都有明顯的變化,以此來展示各種紋飾,從而讓整個瓷器看起來富有韻律美。這種線條起頓銜接自然流暢,給人一種天然之美。
正是因為湖田窯影青瓷器的高超燒制工藝,連后世都難以防制,因此,現在市場中出現的每一件湖田窯影青瓷器都價值不低。
湖田古窯址
湖田古窯址
坐落在我國宋代著名窯場、雄居青白瓷生產魁首地位的湖田窯遺址上的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湖田窯是我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啟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03年9月25日正式揭牌。此館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始建的湖田窯陳列館的基礎上,進行重新整修,調整補充藏品,完善景點布局后,改為現在館名對外開放的。在湖田窯遺址約40余萬平方米的地下,積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至1644年)制瓷歷史的豐富遺存,它清晰地反映了700多年間陶瓷工藝史上重大變革和集我國制瓷歷史之大成的全過程,是全國乃至世界陶瓷史學研究者、陶瓷藝術愛好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朝圣之地。
民窯博物館不僅收藏陳列了湖田窯各個歷史階段生產的各類典型標準器物和歷次考古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及標本,還保護了宋、元、明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彌足珍貴的窯爐、制瓷作坊等遺跡,向人們展示了古代制瓷場景。在民窯博物館目前確定的12處26萬平方米的保護區范圍內,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原貌,它的歷史地位和人文價值,使湖田窯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揚海內外。
怎么鑒定湖田窯?
怎么鑒定湖田窯?湖田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中晚期,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藝逐漸完善,拉坯成型技藝日趨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其實大批量燒造的斗笠碗,口徑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徑薄胎器,即便明、清兩朝造瓷技藝發展至巔峰,也無法大規模再造。
這一時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較多,釉熔融較透,透明度特別好。釉層中氣泡、析晶以及其他殘留物較少??袒?、劃花、模印花紋的凹痕寬度、深度不同,釉層堆積厚度和塊面大小多有變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純凈明澈并富于色調變化的硬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音樂旋律繹如心靈”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型土浸斑。燈光照射影像明顯,可作為鑒定的重要佐證。
鑒別方法
一、湖田窯瓷器首先從釉上看,真正的湖田窯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勻,積釉處多發青色,上手后潤滑挺括,叩之清脆悅耳。而仿品施釉均勻,釉薄而無神,上手后發飄,發色青綠不一,摸之釉面發澀、發黏。
二.從湖田窯瓷器底足上看。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滿釉的,多為墊燒,由于胎土細潔,所以墊燒處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況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為人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發軟,為提高檔次還多有滿釉現象,正如這件仿品的底足一樣,圈足很矮,滿釉但無神。
三.從湖田窯瓷器工藝上來看。湖田窯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圖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處釉水有厚有薄,積釉現象明顯。而湖田窯瓷器仿品多為機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細,一般圖案較清晰,釉色均勻但偏薄,無積釉與沉著感。
湖田窯瓷器的價值怎么樣?
湖田窯瓷器的價值怎么樣?湖田窯是宋代景德鎮窯工們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礎上燒制而成的一種特色瓷器。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
元代的青白瓷產品有的還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銘款。南宋時大量生產,而且“著行海內”,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景德鎮影青瓷窯系。元青花燒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主演角色。
湖田窯影青瓷收藏從胎、釉、工藝入手:胎色上,影青瓷潔白細膩,淘洗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這就需要藏友小心了。
湖田窯影青瓷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宋代影青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于青白瓷制作的豐富經驗,為以后青花瓷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釉質上,影青瓷的手感和觀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鑒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若遇干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于瑩潔潤滑者,則要謹慎。
工藝特點上,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較高,南宋次之,元代則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顏色各異。
湖田窯瓷器部分拍賣成交記錄:
湖田窯臥獅枕成交價:RMB3,287,500拍賣日期:2012-12-06
宋湖田窯影青釉瑞獸鈕執壺成交價:HKD2,343,500拍賣日期:2014-11-27
宋湖田窯龍紋瓶成交價:HKD3,184,000拍賣日期:2014-04-09
宋湖田窯葵口刻花碗(一對)成交價:HKD4,177,000拍賣日期:2014-10-01
在瓷器作假的傳統手法中,有種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跡,技術上不好處理;其二,若是高檔的印花工藝影青瓷器,工藝根本不可能統一;若是刻花工藝的影青瓷器,前后刻劃的花紋定然風格難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于目前市場價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卻不低,接胎的經濟價值甚微,作假者極少。
湖田窯的千年窯火
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等,為宋代景德鎮所創燒,是我國宋元時期主要瓷器品種。而景德鎮燒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窯址是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鎮慶祝建鎮千年之際,湖田窯遺址群以一批重要的發現揭開其近千年的燒瓷歷程。
考古資料顯示,在景德鎮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窯業遺存十分豐富。晚唐五代的窯址主要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社公廟、十八渡、新廠、湘湖、白虎灣、南市街等地。至宋代,東河及南河流域的窯址已發現136處(按《陶記》的記載則有300余處)。規模極其龐大,產量十分豐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遺址有湖田、銀坑塢、小屋里、南市街、柳家灣、白虎灣等?!叭舴驖u之東西,器尚黃黑,出于湖田之窯者也;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之窯者也?!笔Y祈文中所說的“湖田”, 即今之湖田窯遺址。它位于景德鎮市東南約4公里的竟成鄉湖田村。遺址南面環山,北面臨水。南河自東向西,環湖田村而過,在景德鎮市區匯入昌江。遺址坐落在南山山脈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內窯包密布,窯渣堆積遍地,各個時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國務院將湖田窯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后在湖田窯址進行過16個基建項目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了大量與窯業生產有關的制瓷作坊和窯爐遺跡,獲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醬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藍釉器、青花器等各類文化遺物數十萬件,時間涵蓋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時期共七百余年。這些珍貴的文化遺跡和遺物,為湖田窯從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窯業生產、銷售;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青白瓷由于瓷胎潔白,釉料在高溫下流動的原因,使瓷器釉薄處為白色,積釉處透青,故其總特征介于青白之間,可謂是白中閃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質如玉。此類瓷器“光致茂美”,有“饒玉”的美稱。景德鎮青白瓷一經出現,很快為世人接受并成為十分暢銷的商品。同時,其燒造技術也很快傳播到江西境內的十余個縣市。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區的一些窯場也相繼仿燒,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青白瓷燒造體系,產品風靡大半個中國。它不僅銷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還遠銷日本、高麗、東南亞各國和中東、非洲等地區。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稱“昌南鎮”。最新的考古成果顯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鎮就能燒制原始陶瓷器。文獻記載至遲在東漢時期,景德鎮就已開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漢季?!敝廖簳x南北朝時期景德鎮開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陳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鎮貢陶礎,這是景德鎮為朝廷所關注并生產“貢瓷”的最早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陶瓷名匠“陶玉”將自己制作的瓷器帶入關中,并向朝廷進貢,被稱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睞,于是昌南瓷器名揚天下。宋景德年間,真宗皇帝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專門為皇室燒制瓷器,并在器底書“景德年制”款。從此,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取得了根本性的進步。元代,朝廷在景德鎮設置“浮梁磁局”,專門管理官窯瓷務,燒制宮廷用瓷,同時對民窯實行課稅等管理。這是元朝在全國唯一設置的專門管理陶瓷生產的機構,是景德鎮設立官窯的開始。此時,瓷器的生產(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發展,而且創燒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青花釉里紅和高溫藍釉瓷、綠釉瓷等。景德鎮的瓷器逐漸占據了中國瓷器藝術的中心,也從此由宋代其他五大體系轉向到了景德鎮,并以此帶動了明清景德鎮窯場的繁榮。特別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設立御窯廠后,景德鎮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勢。
湖田窯制瓷始于五代??脊虐l掘證實,五代時期,湖田窯的窯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劉家塢、龍頭山以及今戰備公路兩側的湖田窯中心區域,距現地表深約8米。采用馬蹄形窯燒制白瓷和青瓷器。馬蹄窯為土制,窯爐燒結面較薄,瓷器燒成溫度相對較低。器物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等。因采用支釘疊燒,只見墊柱,沒有使用匣具,故器內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橢圓形支釘痕。青瓷多數胎色灰褐、質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數葵口及內壁出筋外,沒有其他裝飾。窯址內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鎮后,景德鎮瓷業生產獲得重大進步。重要表現就是青白瓷的創燒。宋初的青白瓷,胎質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黃。器物種類較少,主要有碗、盤、罐、折肩缽、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實、厚重。裝飾較少,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畫粗大牡丹或蓮瓣紋樣,紋飾粗獷古樸;或用梳齒狀工具,在碗心畫出簡單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貼花工藝及仿金屬器造型。還發現一些醬黃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類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窯的青白瓷生產,除繼續采用單件仰燒外,開始使用一種造價昂貴的瓷質覆燒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燒,故出現了芒口器。此時的瓷胎細膩、致密、潔白;刷釉加厚,使釉色瑩潤青翠,青中閃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狀。器物種類顯著增多,造型趨于挺拔,裝飾豐富多彩。日用品碗、盤、碟、盞類品種多樣;盞托、注碗、瓶、爐、香熏、枕等形態各異,造型豐富;聯子盒、鳥食罐、俑、動物塑像、圍棋、象棋等文娛用品大量涌現。龍形碗、獅形枕、虎形枕、嬰孩枕、仕女枕、荷葉形枕、元玉形枕層出不窮。早期的粗獷古樸的刻畫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畫所取代;刻畫工藝嫻熟、流暢,刻畫題材廣泛;構圖集中在碗、盤內底及底壁交界處,早段多對稱或單體圖案,如植物類團菊、三束蓮、折枝牡丹;動物類游魚、龍鳳、三團鸞等,稍晚紋飾布局趨于繁復、細密,如人物類嬰兒戲水、嬰孩攀枝,植物類纏枝菊花、纏枝牡丹等。
隨著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優秀技術和窯業工人紛紛南來。南宋初期,湖田窯窯業生產與北宋晚期相似。主要表現在碗、盤類器物的造型和裝飾與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時的碗、盤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特別是定窯組合式支圈覆燒具傳入后,窯業生產出現很大變化。因支圈燒瓷密度加大,水氣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質較前期粗松,釉色泛黃,幾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器物組合也發生較大變化。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燒盤、注碗等基本消失,飲酒、斗茶之盞托及有座香爐等均明顯減少,以至絕跡。裝燒的變化還導致裝飾的變化。北宋流行的刻畫風格開始為印花裝飾所代替。早期在碗、盤底心印各類題記,如“宋”、“詹”、“吉”、“酒”、“茶”,還印一些簡單的單魚、雙魚、蘆雁、朵梅、折枝梅、荷蓮紋等。此時,吉州窯、建窯的產品流入湖田,湖田窯開始試燒黑釉瓷。湖田窯的黑釉瓷胎質較粗,色灰黑,結構緊密;釉色漆黑,釉層厚。器類有高足杯和盞等,無論胎、釉、器型均與吉州窯、建窯產品有別。晚期的碗、盤印紋開始復雜、繁密。如獅舞繡球紋、開光盆景紋、鳳穿牡丹紋、蘆雁穿花紋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紋、如意紋等。
南宋后期,器物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較前期要好,釉層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遜,呈淡青色。芒口類碗、盤繼續流行,高足杯、梅瓶、各式香爐開始出現,水注、硯滴、印章(盒)大量涌現,還出現了一些仿銅器陳設瓷如琮式瓶、鬲式爐、尊形器等,罐、爐、壺等基本消失。裝飾方面,刻畫花、印花、雕花及鏤空同時并存。但仍以印花裝飾占主導地位。荷、蓮、菊、石榴、荔枝,鳳穿牡丹、喜鵲鬧梅、水波游魚等成為主題。此時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構圖繁密,層次豐富,對元青花的裝飾有一定影響。
元統一全國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鎮設立的“浮梁磁局”,專管皇室燒瓷?!案×捍啪帧钡脑O立,促進了景德鎮窯業的興盛,帶來了景德鎮窯業的技術變革。由于湖田窯也是“浮梁磁局”的定點窯場,湖田窯先前的窯業秩序必然受到沖擊,首先是創燒了“卵白釉”瓷?!奥寻子浴贝蓪樵畼忻茉核?,所以瓷器內壁常印有“樞府”字樣,又稱“樞府”瓷?!奥寻子浴贝商ベ|灰白,顆粒較大,釉色乳濁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覺。器形有折腰碗、圈足盤、高足杯等,造型與宋代有異。器物內壁常模印云龍紋、纏枝菊紋、開光八寶紋等,還有鎏金裝飾。在元代中晚期的窯址內還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元統一全國后,因對外交流及賞賜的需要,又在景德鎮生產青花瓷器。最新考古成果顯示,至遲在元代中期,湖田窯就開始了青花瓷器的生產,南河南岸就是生產“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場所。元青花可分為“菲律賓型”和“伊斯坦布爾型”。前者器物形制小,工藝較簡單,器形有高足杯、折腰碗、帶座爐、小罐等。采用國產青料繪制傳統的纏枝花卉、回紋、蘆雁、龍鳳圖案,青花發色青翠,主要供國內及東南亞地區使用。后者以大件器物為主,器形碩大,胎體厚重,器形有盤、罐、瓶等。采用進口青料繪制青花圖案,紋飾層次繁密,青花發色濃艷,人物故事題材豐富,主要供伊朗、土耳其等西亞地區使用。
此外,窯址里還出土了釉里紅瓷、藍釉瓷、高溫綠釉瓷等。釉里紅瓷主要見建筑構件,如龍紋瓦當和飛鳳紋滴水等,這也是湖田窯在元代為皇宮生產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資料。與“卵白釉”瓷、青花瓷、藍釉瓷、綠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窯的青白瓷生產迅速萎縮。此時,日用粗瓷產量大增。器類有碗、高足杯、圈足盤等。餅足碗占多數,這種碗胎粗、釉薄、色灰黃、內澀圈。品質低下。芒口薄胎碗與宋代碗相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內刷有一層薄薄的泥漿,泛火石紅。高足杯、折腰碗類似“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遠不如宋瓷精致。
明朝建國,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設立御窯廠,從此,景德鎮的制瓷中心逐漸轉到市區。但湖田窯的窯業仍很興旺。明代湖田窯的面積約10萬平方米。此時的窯爐,已不是宋元時期的龍窯、瓢形窯,而代之以一種全新的葫蘆形窯。一匣一器墊沙仰燒成為主流。明初,主要生產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青花器胎質普遍較粗松,色紅褐,釉色暗澀,青花暗黑。但也有的胎質細膩,釉色清亮。器形可見碗、盤、高足杯等。多帶元器遺風,折腰碗最具特色。有一種足徑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其工藝考究,裝燒復雜,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釉色青亮,實為碗中精粹。其碗心繪簡筆折枝蓮,口沿繪十字錦邊飾,有的碗心繪山水人物,外壁繪仰蓮及海濤、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圖案,證明后者也是明初湖田窯青花器的主題紋飾。還常見內心繪“?!?、“壽”梵文,外壁繪卷云、菊瓣紋飾的高足杯等。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與元代卵白釉折腰碗近同,唯足徑較大,底心乳凸漸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期,器類主要還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青花器類有碗、盤、高足杯、罐等。造型規整,不見變形現象。碗的器形較為輕盈、靈巧,沒有了早期的敦實、厚重。青料普遍青中透藍,少量有藍中泛紫的現象。紋飾構圖較繁密,題材也豐富。內底繪二字寶杵結帶紋、“?!弊旨y、“仙人乘槎”紋、月華紋、人物舞蹈紋、獅舞繡帶紋等。器物內壁常常不加裝飾,或僅在口內裝飾幾組纓絡紋飾。外壁裝飾較豐富,如纏枝蓮、纏枝菊、變體仰蓮、鳳穿蓮、蓮池水藻、蓮池水禽、樹石欄桿、海濤云氣紋、柳下嬰戲、水草、蕉葉紋等。繪畫多一筆點捺而成,所繪枝葉肥潤、圓柔;出現少量雙線勾勒,平涂渲染的“分水”現象,常見的一蹴而就的粗獷繪法開始演變成勾勒輪廓并渲染細部的工筆畫形式,有圖案化趨向,但仍不失流暢,飄逸之感。
明代晚期,湖田窯瓷器生產水平江河日下。此時的青花器形主要見小碗類,其碗壁斜直、圈足矮小、胎質灰黃、釉色淺白、燒制粗糙;僅在外壁繪以簡單的排點裝飾,內底書寫一些“吉”、“三”字吉語或數字,繪法草率,成為一種低水平、再無創意的廉價產品,最終被市場所拋棄。湖田窯也終于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風雨歷程。
湖田窯瓷器市場行情怎么樣?
湖田窯瓷器市場行情怎么樣?
湖田窯是宋代景德鎮窯工們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礎上燒制而成的一種特色瓷器。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
元代的青白瓷產品有的還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銘款。南宋時大量生產,而且“著行海內”,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景德鎮影青瓷窯系。元青花燒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主演角色。
湖田窯影青瓷收藏從胎、釉、工藝入手:胎色上,影青瓷潔白細膩,淘洗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這就需要藏友小心了。
湖田窯影青瓷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宋代影青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于青白瓷制作的豐富經驗,為以后青花瓷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釉質上,影青瓷的手感和觀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鑒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若遇干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于瑩潔潤滑者,則要謹慎。
工藝特點上,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較高,南宋次之,元代則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顏色各異。
湖田窯瓷器部分拍賣成交記錄:
湖田窯臥獅枕成交價:RMB3,287,500拍賣日期:2012-12-06
宋湖田窯影青釉瑞獸鈕執壺成交價:HKD2,343,500拍賣日期:2014-11-27
宋湖田窯龍紋瓶成交價:HKD3,184,000拍賣日期:2014-04-09
宋湖田窯葵口刻花碗(一對)成交價:HKD4,177,000拍賣日期:2014-10-01
在瓷器作假的傳統手法中,有種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跡,技術上不好處理;其二,若是高檔的印花工藝影青瓷器,工藝根本不可能統一;若是刻花工藝的影青瓷器,前后刻劃的花紋定然風格難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于目前市場價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卻不低,接胎的經濟價值甚微,作假者極少。
湖田窯葵口花瓶鑒賞
這是一件南宋湖田窯的花瓶,它高15厘米,口寬約9厘米??纹靠谌绶剖嬲?,瓶頸與瓜楞形瓶肚接得妥帖,恰如其分,整個瓶體大氣,花瓶的釉面雖更顯牙白,但像涂了一層油脂似的滋潤,放在手中摩挲把玩,有一種手執美玉賞心悅目之感。
據史書記載,宋景德年間(1004年)朝廷在江西景德鎮派出“監鎮一員,以奉御董造”。清乾隆時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督造官唐英,他給乾隆奏折中稱“御窯坊自宋景德中”??梢?,宋代景德鎮的湖田瓷窯,曾是官窯瓷的生產工廠。
但是,在以后的歷史歲月中,人們講起宋代瓷器,幾乎都一致稱頌五大瓷,而將湖田窯產品排斥在外,就其原因我想無非這樣幾條,北宋在景德鎮設御窯工廠,但是,運輸十分不方便。從江西經昌江鄱陽湖運往開封,這條運輸通道水路旱路需要來回倒換,瓷器是易碎產品,人力擔運,驢馬背馱,難免受損?;始邑暺?,誰都擔當不起丁點閃失。為躲避責任,于是,督造者,監制者,發貨者都舍此選擇。第二,由于景德鎮造瓷條件好,它擁有最好的高嶺土,東部低山與丘陵中,森林茂密,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燒瓷木材。于是,湖田設御窯后,一時景德鎮制瓷業蜂擁而起,宋末已達三百多家。大規模的生產,難免魚沙齊下,量多質次,由此影響到宋代湖田窯瓷器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再說,古瓷的評價,歷來有物以稀為貴,宋代汝窯器受收藏家追捧,因為它歷經動蕩,存世僅百件。三百多只景德鎮窯燒白瓷、青白瓷,其問世數量足以讓人目瞪口呆,還有什么稀罕之講。
已是御窯的上好的湖田瓷器,卻因運輸不便,劣品干擾,最后被人們踢出宋代名瓷行列,淹沒在歷史的塵土中,這一歲月埋金的故事十分有趣,它給今天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收藏的啟迪。
怎么鑒別鈞窯瓷器?
怎么鑒別鈞窯瓷器?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復燒制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唐代南卓《羯鼓錄》載“不是青州石末,便是魯山花瓷”,斷定了魯山花瓷中間的位置。清代陳瀏《陶雅》“泥鈞、宜鈞、唐鈞各應正其名曰藍鈞”,這種很有見地的觀點,道出了唐、宋鈞瓷的傳承聯系。唐代鈞瓷的特征大致可用“厚重”來歸納,按考古學成果來看,唐代鈞瓷是以黑釉上潑斑爆斑為代表的。它以黑、白、藍為首要色彩,其體現特征為黑中泛藍,藍中隱白,藍白相間,這一美學成果與宋代鈞瓷紅紫相間的窯變斑彩十分相似,其工藝技法與宋代鈞窯儼然是一脈相承。故納入了鈞瓷系統,稱其為“鈞瓷啟蒙期”,唐代鈞瓷的外型多為有用類器皿,如碗、盤等餐具和壺、缸、瓶、爐等用具,也有點綴功用的腰鼓形的拍鼓。這表明唐鈞已從運用類向點綴、審美方面開展。
從工藝方面看,這一時期的鈞瓷,胎質已非常堅固,試驗證明,其燒成溫度大約在1240±20℃之間,與宋鈞燒成溫度已非常挨近,多為半釉,首要是防止釉體活動過大,形成粘足等缺點。從開掘遺址來看,其窯址首要散布在河南省境內,陜西、河北、山西也有相似標本出土,首要的有禹州下白峪窯、魯山段店窯、內鄉鄧州窯、郟縣黃道窯、禹州長莊窯,山西交城等窯址。歸納比照,能夠發現唐代的鈞瓷與其它瓷種有以下幾個特征,唐鈞以釉層豐盛,差異于同一時期的青、白、黑瓷類產品,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表象,屬雙層復合藝術釉類。唐代瓷器的外型大多豐盈、淳厚、嚴肅、素穆,是年代文化思想的體現,故以嚴肅著稱。唐代鈞瓷的釉感堅實、強硬,有一種力氣和動感,渲然著張力和興奮,豐滿向上,而不輕浮,有份量感。唐代鈞瓷的藝術感受力,體現為厚潤、圓滿,在沉穩的根底上,尋求一種豪放和激蕩,故縱觀唐鈞的全體特征,當屬“厚重”??偟膩碇v,唐代鈞瓷的明顯特征是花釉彩斑藝術;以豐盈嚴肅的外型,從平常生活用品,逐步走向審美需求,以“厚潤嚴肅”的審美個性稱霸于世,也對宋代鈞瓷業的鼓起,打下了堅實的根底。
潤: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似玉,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
活:釉面有動感,不死板。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特別漂亮,就是釉面比較活的原因。鈞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藝術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紋、乳釘之處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的對比變化的美感,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純:釉質純凈的窯變單色釉,如天藍、天青、月白、豆綠等,色純而不雜。釉具有前述厚,潤活的特點,釉面往往有開片紋路,欣賞起來有純凈的美感。
變:釉面色彩變化豐富,五彩滲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復雜的色彩,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富于變化,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釉質厚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薄。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鈞瓷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正:釉面顏色純正。例如紅色就要鮮艷好看,或如雞血,或如海棠,不能發烏。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嬌艷的釉色明快點,老辣的釉色深沉點,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
紋: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有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這些紋路和斑點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其前提必須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不是人為所致。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傳說故事等等。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的美的享受。
渾:釉面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釉層渾勻一致,無局部過厚堆積或露底的現象。渾是鈞釉窯變的主要特征之一。
鑒賞一件鈞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9九個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優劣來。但應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件鈞瓷都具備上述九個特點,如窯變單色釉就沒有“境”和“變”二字,所以有時也不能強調一件好的鈞瓷非要這九個特點同時都具備不可。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湖田窯瓷器鑒別》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湖田窯瓷器鑒別》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宋代湖田窯瓷器鑒別